资华筠生命中的每一次升华都像一次由蛹化蝶的过程。
1964年,资华筠教柬埔寨公主跳“孔雀舞”。
由资华筠主演的舞蹈《飞天》,首演于1954年,末场演出于1986年,是我国当代经典舞蹈之一。图为1984年资华筠演出《飞天》。
“人生有涯”,一个偶然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走向众生平等的必然,中间的过程构成了无限重复与无限变化的种种可能。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的生命过程是重复大于变化,只有绝少部分人能够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升华,就像一个高高跃起的舞者最大限度地延长滞空的瞬间一样难得,资华筠从艺的60年,就是一个不断升华、不断向上的生命过程。
从一个优秀的金牌舞者,到一个创立学派的舞蹈理论家,再到一个关心社会、关注人生、在社会生活中独具影响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资华筠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升华,都像一次由蛹化蝶的过程,在最后轻盈一跃、展翅腾空之前,也许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困惑、彷徨、挣扎、求索,也一定付出了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假如说她早年放弃读书考大学的“正常”途径而做了专业舞蹈演员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是来自社会、家庭对舞蹈事业的偏见的话,那么,当她“功成名就”,成为万人瞩目的著名舞蹈家之后在舞蹈理论研究领域孜孜以求、最终开宗立派,以《舞蹈生态学》等一系列著作成功地“华丽转身”而成为舞蹈理论家,则要克服包括自身在内的许多障碍和不足。艺术的实践与理论之间,既有着密切的通道,也有着森严耸峙的壁垒,真正能够打破这壁垒的人,真是太少太少了!这一点,在所有艺术领域里,舞蹈领域尤甚。因为舞蹈实践主要靠的是肢体,靠的是从早期即开始的严格、甚至严酷的肢体训练。而理论家所需要的,恰恰是能够摆脱身体的羁绊、“上穷碧落下黄泉”、遨游六合之外的心与脑的历练。我曾在一个座谈会上亲耳听到一位著名舞蹈家谈到资华筠文章时由衷的敬佩与赞叹。那位舞蹈家说:“我读华筠的文章时总在想:她怎么能读这么多书呢?”这句话,是真诚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它真实地反映了绝大多数舞蹈实践者对资华筠的看法和认识,也同时衬托出资华筠从肢体舞动到思想舞动这个升华过程的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