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记三位情牵交通事业的知识分子
发布时间: 2010-12-27    作者:翁军杰 陈超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27
  字体:(     ) 关闭窗口

  编者按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报特邀请中国桥梁、公路、河口建设领域的权威专家讲述他们的奋斗经历。他们分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吕忠达,沪蓉西高速公路常务副指挥长徐健和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总工程师范期锦。长期以来,他们心系祖国,不逐名利,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中国的交通事业。当我们感叹新时期中国交通领域一个又一个奇迹时,让我们对这些无私奉献的中国知识分子致以崇高敬意。

吕忠达:创新成就梦想

  “十一五”交通重点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

  2008年5月1日,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是国道主干线沈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之一。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取得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的地位。

  2007年6月26日,世人瞩目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合龙。大桥建设攻克了多个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而这背后,有着一个英雄的团队。

  吕忠达,正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

  在杭州湾上架设大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杭州湾跨海大桥前期准备长达11年,吕忠达于1995年以专家身份参与杭州湾通道前期工作,2001年6月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成立后,他即担任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一职,这一年他才37岁。而环顾国内类似工程,东海大桥、苏通大桥总工程师年龄都在55岁以上。如此年轻的总工,算得上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创造的另一个国内第一。 

  而事实上,这位长安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的高才生,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曾经在大学当过老师,做过施工员、施工队长,修过路建过桥,对土木工程的流程与规律可谓了如指掌。

  “我担任这一职务的不是因为成功而是因为失败。”吕忠达说,离不开之前他在招宝山大桥的失败——1998年9月24日,招宝山大桥即将合龙之时主梁断裂,引起轰动,而吕忠达当时也是副总工程师兼工程处处长。“我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应对,突破所有既定限制,在最短时间内制定了重建方案。”吕忠达坦言:“失败最能提高自己,这次失败使我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

  有人说,在杭州湾上架设大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大桥工程指挥部一位负责人清楚地记得,14年前当建桥设想第一次摆上桌面时,在场的不少专家都惊讶不已。有位专家说:“我认为要研究的不是可行性报告,而是不可行性报告。”

  作为举世闻名的三大强潮海湾之一,杭州湾建桥施工难度之大举世罕见:浪高、流急、潮差大,且流向紊乱,小气候变化无常,一年中能在海上施工的时间只有180天;海底还有30多米深的砂性淤泥层,并有大量的浅层天然气,一打桩随时会喷涌而出…… 

  2002年5月,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一家世界著名桥梁建筑公司的大楼内,当前来咨询的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把施工难题介绍完毕后,现场一片寂静,原本信心十足的外方技术专家一时间集体“失语”。最后,外方只能以一句“如此复杂的施工条件,想找到解决的办法需要时间”匆匆作结。

  求人不如求己。

  既然设计无法指导施工,那就让施工来引导设计。

  吕忠达介绍说,大桥指挥部在面向全国征集大桥施工组织和桥型方案时,开创性地采用了以施工单位为主,并由其邀请设计单位组成联合体投标的模式。同时,鉴于海上施工难度极大,就尽可能压缩海上施工时间,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倡导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的设计和施工理念。打个比方,就是把组成桥梁的桩基、桥墩、箱梁等部件当作“积木”,先在陆地的工厂内造好,然后再用大型机械设备搬到海上“搭积木”。 

  面对杭州湾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无先例的恶劣施工条件,面对跨海大桥建设的“一项项空白”,吕忠达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自主创新!

    1. 章舜粤:实现“中国梦”需激发知识分子的担当热情
    2. 肖贵清:勇于担当是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
    3.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4. 路璐:如何充分激发知识分子的潜能
    5. 知识分子应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6. 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
    7. 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业绩
    8. 强化高校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
    9. 有担当才是真情怀
    10. 勇立潮头成就民族伟业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