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大,文章名家之多,但自古以来被称为当时“第一支笔杆”的人绝少。到了现当代,胡乔木被誉为“党内第一支笔杆”、“我们的第一支笔杆”。
1994年5月,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成立《胡乔木传》编写组。由邓力群任组长,金冲及、程中原任副组长,历时20余年终于撰成81.5万字的《胡乔木传》。全书“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系统地总结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作为传记作品,它具体、生动、真实地叙写了“第一支笔”与党史、国史的互动历程。
从编辑“党书”下手
193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胡乔木在《中国青年》上发表《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受到毛泽东的注意,说“乔木是个人才”。1941年2月,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来到胡乔木家,说要调他当毛主席的秘书。
刚到毛泽东那里,胡乔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看到毛泽东亲自校对《六大以来》的清样,就说“我来干这件事吧”。毛泽东说,你算找对任务了。
《六大以来》及《六大以前》、《两条路线》是三部“党书”。胡乔木在毛泽东的带领和直接指导下,参与编辑和校对了这三部党书,对于他系统了解党的历史,分清党内路线斗争中的是非功过,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或按毛泽东的要求,或应邀约,胡乔木为新创办的《解放日报》撰写了一系列社论,阐述中国共产党内政和外交的政策和策略。由是,胡乔木在党内声名鹊起。
胡乔木参与起草的党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取得抗战胜利具有关键作用。“在弼时同志起草的决议稿的基础上,乔木改写过一个稿子;最后毛主席在闻天同志改写过的稿子上亲自修改,乔木又从旁帮忙,把主席的不少重要思想用恰当的文辞表达出来。”这时,胡乔木作为“党内第一支笔杆”已美名远扬。毛泽东把他看作助手。
一介书生倚马可待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大智大勇,率领“中央前委”坚持留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与敌人周旋。有时,敌军先头部队距离毛主席住处仅“一山之隔”。本是一介书生的胡乔木,从未受过军旅生活训练,却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以及“中央前委”的干部、战士一起,手拉手地翻山越岭,快速行军,转战在陕北及其他各地。一位亲历者回忆当时情景:“一夜风雨,人困马乏;周恩来轻轻地哼着《国际歌》,向新华社的队伍走来。胡乔木拄着棍子精神抖擞地跟在后边。”
胡乔木一边行军,一边利用休息间隙写稿。有时一无依傍,就俯身马鞍挥笔成文。他自己也说,转战陕北这段生活是他一生中精力旺盛的时期,也是写作速度最快的时期,可以做到倚马可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以胡乔木的名义撰写驳斥艾奇逊的谈话,胡乔木成了国际知名人士。他指导《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还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他以笔为枪,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人民日报》撰写重要文章;他撰写、发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的大名举国皆知。
邓小平的得力助手
新时期到来,胡乔木再次充当邓小平的得力助手。邓小平先让胡乔木主持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文章的写作,并参与著文对两个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关于按劳分配和关于商品生产)进行拨乱反正。之后,胡乔木又协助邓小平起草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和向中国工会九大的祝词。尤其是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这些讲话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进程,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从思想理论到工作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胡乔木为此作出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我们的第一支笔杆”在新时期最出众的业绩是协助邓小平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历经多次修改,终于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历史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和理论务虚会上出现的一些偏差,胡乔木又协助邓小平起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稿。这篇讲话产生了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
胡乔木晚年,最为呕心沥血的是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如果说,胡乔木参加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他“党内第一支笔杆”的开端,那么,他在邓小平主持下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反复修改,则是“我们的第一笔杆”的杰出成果。而起草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决议,则成为胡乔木为邓小平做的最后一件文字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