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
陈嘉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一生爱国、创业、兴学,他的实践和精神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嘉庚精神”。
陈嘉庚爱国奉献、坚韧不拔、勤俭持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毛泽东赞誉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强调“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陈嘉庚以其生命的实践、思想的火花熔铸的“嘉庚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和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宝贵精神财富。纪念陈嘉庚,要牢牢把握陈嘉庚的信念意志,广泛而深刻地践行“嘉庚精神”,凝聚起共同团结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陈嘉庚终其一生,由朴素的爱国主义者最终转向社会主义者,坚定地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作为不变的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危难中奋起,从站起来到发展强盛起来,始终离不开主心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华民族就无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陈嘉庚由朴素的爱国主义者转向旧民主主义者,再由旧民主主义者转向新民主主义者,继而由新民主主义者转向社会主义者,其每一次转变,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人生思想境界也都得到了一次次升华。一代代海外侨胞“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嘉庚的前半生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殚精竭虑,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收效不大。1940年,他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访问延安,了解了中国抗战的真相后,在思想上认定“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在求索中一旦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希望后,便坚定地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陈嘉庚心系祖国统一大业,与祖国命运与共
祖国完全统一是陈嘉庚未了的心愿。他在遗嘱中指出“最要紧的是国家”“是国家前途”“我们应尽早解放台湾,台湾必须归中国”。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弘扬“嘉庚精神”,就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宣传陈嘉庚一生爱国担当的光辉事迹,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发扬“嘉庚精神”内蕴的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决抵制和粉碎“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坚持“诚毅创新”,以诚待人,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推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陈嘉庚重视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心系教育事业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关乎国本、国运。陈嘉庚等华侨长期在国外生活,深知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对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他认为,“将来世界如何变动,祖国当局,无论走那条路,亦须保留我国文化,乃能维持民族精神,盖今日一人能保存文化,即他日千万人之文化,赖以保存,而传播于无穷也”。因此,他在南洋大力推动华文教育,在国内先后建设集美学村,创办厦门大学,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弘扬“嘉庚精神”,就要赓续历史文脉,坚定“嘉庚精神”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重提升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吸引力和软实力,面对广大华侨同胞的深切需要,推动华文教育发展,引导广大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陈嘉庚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息
陈嘉庚一生投身实业,早年经由南洋渠道,接触和学习西方式现代化的观念和成果,并试图结合中国国情在中国推行。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与新中国的筹建,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一系列国务活动,将大量财力物力投之于祖国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投身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了一定历史贡献。陈嘉庚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从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绝不畏惧任何困难。弘扬“嘉庚精神”,就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自立自强。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爱国担当、团结奉献、诚毅创新,发扬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独立自主开辟、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扬斗争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依靠全体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进一步激发华侨赤忱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引导其发挥优势,为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加强经贸投资往来和人文交流,不断壮大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来源:《团结报》2025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