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妇女社会生活史
“北京市婚姻问题招待所”史实一则
发布时间: 2009-08-21    作者:李秉奎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 2008-09-27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中设立的“北京市婚姻问题招待所”存在时间不长、 受益人数有限,其他省市也未见类似机构,但是,政府专门设立为争取婚姻自由者提供食宿的 招待所,却体现出新中国为倡导婚姻自由、妇女解放而进行的努力。 

  当时,北京市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曾专设只有两名工作人员的“妇女招待所”,用以解 决女性因婚姻问题无处安身或到北京求助时的临时食宿问题。19534月,贯彻婚姻法运动 接近尾声,北京市人民法院院长王斐然与市妇联主席张晓梅提议,将“妇女招待所”交由北 京市民政局负责管理。165,北京市民政局接管“妇女招待所”,并将其更名为“婚姻 问题招待所”。在北京市民政局接管的三个月内,招待所共接待12位成年女性、5名幼童(跟 随母亲来解决问题)。招待所内借住者最多时7人,一般只有两三个人。她们主要分为以下几 :为争取离婚自由者;男方提出离婚、女方不同意者;女方离婚后男方不履行判决而提起起 诉者;被拐骗者;女性因被强奸提出上诉者;不满家庭限制社会活动要求离婚者。招待所不仅 为上述弱势女性提供生活便利,同时还配合有关单位帮助她们解决婚姻问题。另外,也对部分 女性进行说服教育,指出其行为不符合婚姻法的事实,提高她们的思想认识。2对于求助者, 招待所一般都提供食宿,并在冬季拨款购买煤炭、火炉、烟囱,解决她们的取暖问题。3目前 没有资料显示该招待所于何时结束,但是在贯彻婚姻法运动结束后,民政局的相关文件对招待 所几乎不再提及。 

  早在1925年,报刊上曾刊登过设立“妇女招待所”的主张,12月的《妇女周刊》周年 纪念号曾刊文提议“应在各处设立许多‘妇女招待所',使受家庭压迫不能达到婚姻自由的女 子,得以逃难其中,自工自供”。4但是,这一倡议在当时并未引起反响。新中国成立后,“北 京市婚姻问题招待所”的设立使此设想付诸实践。在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贯彻婚姻法 运动中,“北京市婚姻问题招待所”虽然受惠群体有限、存在时间较短,却是建国初期贯彻婚 姻法运动中的鲜活细节。  

[参引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关于婚姻问题招待所的任务及招待范围之规定(195349)》,北京市 档案馆藏,1962482 

  2]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婚姻问题招待所工作情况报告(1953917)》,北京市档案馆藏, 1962475 

  3]《北京市一九五三年冬季烤火费总预算表(19531027)》,北京市档案馆藏,1962482 

  4]参见梁惠锦《婚姻自由权的争取及其问题(19201930)》,吕芳上主编《无声之声(I:近代中国的妇 女与国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112113页。 

[作者简介]李秉奎,博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00089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