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妇女社会生活史
中国女性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初探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段学红 许丽遐 齐泽旭    来源: 2009-09-1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女性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初探

 

段学红 许丽遐 齐泽旭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

<中文摘要>
目前,中国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中女性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女性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文章对中国女性就业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树立男女平等观念、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鼓励女性自主创业、自我实现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解决目前中国女性就业难的问题。
<全文>
一、中国女性就业现状概述2006年3月,我国首部妇女绿皮书《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出版,书中对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与政治决策参与、妇女与家庭、妇女与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论述,其权威的统计数据和分析视角引起广大妇女工作者和社会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其中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女士在《中国妇女的就业状况》中对中国妇女的就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为我们女性就业的探讨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坚实的基础。《中国妇女的就业状况》中指出的一些现象,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所在:一是妇女就业的规模增加,但参与经济的层次比男性偏低;二是女性的职业层次偏低,多从事技术含量和经济收益相对偏低的工作;三是在女性就业比例相对较高的城镇,女性就业者单位就业比例仍低于男性,而私营个体雇员就业比例女性则高于男性;四是非正规就业的女性化,女性在非正规就业人员中的比例远高于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的比例。非正规就业女性化造成职业的性别隔离更加明显,女性收入总体水平下降,男女两性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水平降低。可见,在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价值得到广泛尊重的今天,就业领域中的两性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女性就业难、职业结构偏低等现状,反映出女性的就业劣势。女性就业率是一个国家女性社会地位与性别平等状况的反映。这个问题的艰巨性,使我们必须多方寻找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二、女性就业劣势的原因分析1.宏观形势的影响。现代社会工业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进程,对我国女性就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首先,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促使女性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化生产。但同时工业化也对女性的就业参与造成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女性化,导致女性的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环境恶化。其次,自1985年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一些用工单位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承担家务、生育等职责的女性采取拒绝或歧视性对待的方式,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更加不利。再次,当前的全球化进程对于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影响,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服务业不断增加和就业形态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增加了女性的就业机会;忧的是女性就业过多集中于非正规就业中,这使许多女性无法进入高层次职业领域,不利于女性职业生涯的发展。最后,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劳动力过剩,供求失衡的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加大,这也是影响我国女性就业的不利因素之一。2.所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教育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的人数和程度在不断提高;虽然我国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自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以来,尤其是小学教育,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基本持平。但是,越向高层次的教育,男女受教育的比例相差就越大,这在农村尤为明显。这使得在就业需求普遍偏向高学历高层次的今天,女性就业的劣势依然难以扭转。而已经就业的女性,年龄越高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越低,在4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还不及男性的一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总体偏低,造成女性就业的难度高于男性,从业的保障性低,就业机会难以平等,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女性职业的稳定性,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仅以城镇来说,同样竞争条件下,女性从业人员的升迁机会少于男性,而下岗人数则高于男性。3.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的作用。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许多人把“男主外、女主内”当做金科玉律,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就业机会的话,一般都是给男性,女性则被动选择在家。相反,如果男子在家,女子在外工作,则不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认为这样会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性,这种观念在农村最为突出。同样,在城市,如果女性的社会地位或工资收入高于男性,男子的心理也往往会有阴影,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的稳固。作为女性,受先天的生理特点决定,要想在社会中取得与男子等同的地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代价。尤其在孕期和哺乳期,女性不仅承受身体的不适,还要完成工作任务。即使过了哺乳期,女性对家庭中日常生活、抚养子女、照顾家人等家务的承担也远多于男性。然而这一切并不一定能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承认,反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相反,如果男性在家庭中较多付出,则会被认为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等。这种社会心理定式反过来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借口。许多就业单位以女性家庭负担重、不利于专心工作等为由拒绝女性求职者。除了这些外在原因,对女性来说,更大的困惑还是来自内心的观念。如果说用人单位歧视女性更多的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那么,女性对自身劣势的夸大和不自信则更多的是受社会心理影响的结果。许多女性自我认定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把自己的就业期望定得较低。在职业的选择上也偏爱选择比较稳定、风险小的工作,不太愿意问津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到了工作单位后,女性对自己事业成就和职业成功的期望值定位也较低。4.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健全。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都有明确规定。如《劳动法》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各单位在录用女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这些规定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同时,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本应由社会承担的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还没有建立或健全。这就造成作为社会问题的职工生育问题,必须由用人单位面对。而对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用人单位来说,显然不愿承担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这些额外的经济负担。三、对女性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思考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业的劣势状态直接影响了女性对自身的期待和职业生涯规划。要摆脱这种状态,使女性在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上获得真正的平等,就必须要从社会和女性自身入手,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成效。就目前来看,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树立男女平等观念,健全社会心态。一方面要从全社会入手,进一步加大有关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构建两性平等的性别文化,倡导文明的“生育观”和“家庭观”,加强对男女平等国策的宣传,强化全社会男女平等观念,使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从女性自身做起,使其克服“弱者”心态,从心理上认识自己的作用、角色和力量。女性要树立起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认清自己在语言能力强、思维细密、工作耐心、责任心强等方面的优势,强化主体意识,丢掉自卑心理和依赖意识,让自身的能力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2.提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现在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男性相比仍处于劣势,尤其在农村。因此,对于女性的教育问题不能忽视,应当增加对女童特别是农村女童的教育投入,加大九年义务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建立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中有关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规定进行细化,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进行广泛宣传;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行为,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消除性别歧视,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对于用人单位无视法律法规,找出种种借口拒绝录用女性的行为,要给予法律的制裁;制定鼓励女性就业的优惠政策,为女性平等就业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其次,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鼓励企业招收女性职工,并给予合理的补偿,如政府向女职员较多的单位提供政府贷款或政府津贴,并将贷款数额与安排女职工就业数量挂钩。同时确立生育的社会价值,制定与之配套的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改革原有的由企业负担的生育保障制度,将妇女的生育价值补偿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并补偿。以使女性在工作、薪酬、福利等方面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保证女性在职业上与男性有平等竞争的先决条件。4.更快发展服务业,减低妇女的家务负担。当今社会,作为第三产业新兴行业的社会服务业,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为解决人民生活的基本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着人员素质较低、产品结构单一、偏共性少个性的服务体系以及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因此,女性作为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在家务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虽然比过去有所减少,但还无法取得根本的转变。因此我们呼吁社会服务要更快地发展,要向更深入、更细致、更个性化的领域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使女性进一步摆脱家庭事务的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中,从而取得更大的发展。5.自主创业,自我实现。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女性创业已成为女性就业的新趋势。女性在餐饮业、批零贸易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成功的几率比较高。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女性企业家创业,如在资金信贷政策、信息资讯支持和高水准的职业培训与再教育等方面为广大女企业家解燃眉之急。这对女性的创业和成功会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帮助作用,有利于女性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摆脱“依赖男人”的传统观念,凭借实力,抓住机遇,选择合适并喜欢的职业,大干一场。在创业中女性可以充分利用独有的细腻、周到的特点,坚韧的品格,耐心、善解人意的优势,再加上敏锐的洞察力,在经营企业的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走向成功。

目前,中国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中女性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女性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文章对中国女性就业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树立男女平等观念、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鼓励女性自主创业、自我实现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解决目前中国女性就业难的问题。

[1]蒋永萍.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A].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王小波.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因素分析[J].思想战线,2004(2).
[3]郑真真,连鹏灵.中国妇女的受教育状况[A].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6):129-132.
[5]史永江,刑克智.转变五种观念,促进女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3):63-64.
[6]周学馨.女性创业与女性人力资源开发[J].人才开发,2004(3).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