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下女性意识的迷失
李妮 李曼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摘要> 社会转型期,大量充斥的信息中女性都是些定型了和模式化的形象,广告、媒体的推波助澜,女性渐渐失去自我,女性意识迷失。新时期应是女性大有作为的时代,女性要全面培养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同时女性意识觉醒,也是社会的责任,需要政策法律支持和社会舆论引导,为女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空间。 <全文> 一、何谓女性意识何谓“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或角度,即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妇女问题、男人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作家谭湘先生解释说:就文学层面讲,应是自觉的独有女性视角、女性经验、认识和体验的语言范式;就文化层面讲,应是以“非暴力”、“同情感”、“平等及和谐意识”等为主要标志的女性特征,对抗和解构以父权制为主要标志的传统男性霸权文化,建构男女两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谐、进步”的社会文化模式之意义和追求,是女性对自我的认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通过妇女的眼睛看世界”,为女性意识做了一个注脚:独立价值、多样化角色以及对不平等现实具有的性别敏感。它是对女性自身的独立人格、独立的存在价值、创造能力及其优势的肯定,是对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女性歧视的否定。时至今日,妇女大会的目标提出已十余年,女性意识并没有如当初会议期待的那样普及。西方心理学家发现女性的心理上都存在“避免成功”的动机。美国学者哈莉艾特·B·布平克博士曾这样分析这种动机:“首先,在妇女所接受的教育中,女性魅力是与听从、依靠和被动的特征相联系的。然而,在当今的事业中若想取得成就,妇女就必须果断、独立、有竞争力和志向远大。这两种特征一组是取得成功所必需的特征,一组是在纯粹意义上作为女性能被人接受所需要的特征———显然会产生矛盾。”因而女性“害怕被抛弃,害怕被她们的战胜者报复;害怕自己所爱的人拒绝和蔑视自己,害怕失去女性魅力和对男子的性吸引力”。因此几乎所有女性都不愿扮演雄化女人的角色,这也是与所谓“本质女性”相对立的。想要独立自尊的女人便陷入了又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处境:既想独立,又不想雄化。张洁在《方舟》中为她的女主人公们大声鸣不平:“不,她不愿雄化。究竟是什么在强迫她?”张洁甚至认为“也许这是一个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你要事业,你就将失去做女人的许多乐趣,你要享受做女人的乐趣,你就别要事业。”因此,只能缩回原来的空间,依附于男性,重新扮演传统角色。有人则走上另一个极端,以性别或性别姿态对“男权中心”进行逆向反抗,有意识地杜绝“女”字,甚至要忘掉自己是“女性”,因此,她们在追求人格自由平等这些基本人权时,往往是以失落女性自己为代价。正如英国文学评论家乔·刘易斯在谈到英国的女性文学时指出的一样:“迄今为止,妇女文学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模仿文学,这是出于一种非常自然而又极为明显的弱点:妇女在创作中总是把像男子一样写作当作目标,而作为女人去写作,才是她们应该履行的真正使命。”波伏佳的《第二性》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女人只有也是一个有性征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全的、和男性平等的人无疑,这种认识是深刻的,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我们的作家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点,尽管时代的大潮推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悟,但这种女性意识仍被一些虚幻的甚至是美妙动听的虚拟意识所遮蔽,他们的视域大部分仍叠在男性主流意识形态的阴影后,又缺乏必要的女性反省意识,因而,在表现女性觉醒意识的同时,使女性自身印烙在心理上的男权意识的痕迹无法消除。应该说,这两种情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女性意识。二、转型期女性意识错位、迷失的表现当今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经历着巨大的转变。这本应是女性谋求发展的大好时期,女性意识更加觉醒,女性与男性自由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然而,环顾四周,真正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女性寥若星辰。无处不在、大量充斥的信息中女性意识错位,女性意识迷失。(一)广告中女性意识的错位从女性意识看,广告中存在着大量的角色定型或者女性模式化,简单地将女性归为“贤妻良母”角色,忽略了女性个体所表现的其他方面的才能和丰富个性。角色定型或女性模式化通常是从男权文化中心的角度对女性进行概括,因而带有贬义。主流文化所赞同的进取精神、理性思维和领导才能一般被归为男性的特征,而被动、缺乏理性等消极特征被归为女性所有。目前,广告中的角色定型或女性模式化主要归为如下三类:1.贤妻良母角色。我们发现,广告中女性远不如男性在社会中有地位,但在家庭里非常重要。因为她们总是在洗衣机、洗衣粉、洗碗机、抽油烟机等家庭用具的广告中扮演主角,并沉浸在为家人奉献的幸福之中。从女性主义的观点看,这是男权文化的反映:女性不仅是妻子,也是独立的职业工作者,也有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家庭里,丈夫应该和妻子一起分担家务劳动,但这些在广告中都没有得到表现。广告商不仅制作了广告,也制作了传统的思维定势,从而强化了传统的歧视妇女的观念。2.花瓶角色。多数广告展示的是年轻、漂亮的女性,并向广告受众暗示:作为女性,其价值就在于美丽,在于年轻。“挺不起胸,怎能抬得起头”(一则丰乳器广告语),所以,女性要自信,就必须要寻求美丽。媒介中“美”的女性形象:大眼睛、高鼻梁、个高、苗条、皮肤雪白、乳房丰满、年轻、性感、性格像孩子、被动的和安静的。这类模式化的“美”强调两点:一是强调性感,一是强调顺从和被动,实质上是强调女性的被观赏性和易操作性,是强调女性对男性感官及其各方面的满足,女性的美丽和顺从为满足男权文化而存在。这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独立存在价值的否定。在这类广告中,女性自我是不存在的,只留下一个空壳任男性评说。正如女性主义文学评论家刘慧英所指出的:“女性形象被男权文化赋予了种种意义和价值,女性的自我之声却被抹煞和压制了。这造成了男权文化构造中女性自我的空洞化。”3.性工具或商品。广告有时利用妇女的身体作为商业促销手段。它热衷于展示身体部分裸露的妇女,试图利用人体去销售某种产品或招徕观众。在推销化妆品、时装、摩托车、汽车广告中尤为明显。广告突出的不是她们的智慧,而是她们的年轻漂亮,其实质依然是男性的附庸,是“现代花瓶”。在一些与妇女无关的产品广告中,广告也使用了性感女性去诱惑消费者,这是将妇女作为特殊商品,是一种严重的歧视。广告中的角色定型或模式化对社会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其一,强化传统观念,扩大男女不平等,诱导妇女对传统角色的认同,甚至成为自觉的要求,导致女性自我的丧失。这不仅不利于现代社会中妇女的发展,最终也不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二,更重要的是,模式化广告将通过大众媒介强有力的影响,不断向年轻一代灌输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特别不利于青少年,尤其是女青少年的人生追求、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二)媒体宣传中女性意识的迷失有的媒体内容片面强调传统女性特征。很少有从女性角度分析男人和社会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诸如如何美容,如何做饭,如何存放衣物,如何买时装,如何维持婚姻,如何减肥等女人关心的琐事,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妇女不是社会的中心,不具有独立的品质和力量,而是社会边缘地带的装饰品。有的媒体内容取自妇女的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经常出现在有关妇女的节目中,有一个电视节目甚至赞扬妇女“历来就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妇女的角色经常是“母亲”,或为男人牺牲的“妻子”,看不到她们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生活。有些媒体宣传内容有片面强调女性与男性竞争关系的倾向。有的电视节目喜欢将女性置于与男性竞争的地位,鼓动女性要“超过男人”男性能做到的事情女性一定要做到。在一个节目里,记者总结说妇女已经超过了男同志,是大半个天。身为女性,人生的意义不是和男人竞争,战胜男人,而是通过寻找社会中适合自己的位置,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也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在这个过程中,男性是女性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如果传播媒介将男性视为竞争对手,势必容易使人认为,只要男人们能做的事情,女人们无论自己是否适合做,也都要做,其结果,女性将不可避免地回避或否定自己的特性,这并不利于女性自身的发展。三、新时代女性发展需要女性意识的觉醒21世纪将是女性大有作为的时代,是男女平等共创伟业的时代。女性要全面培养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只有具有了成熟的女性意识,才能担负时代的重任。女性主体意识是包括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及成就意识等,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压力下,女性丧失了主体性,把生命的主宰交到他人手中,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要培养女性的主体意识,就要做到: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保持独立的思维品格,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要积极进取,充满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女性作为社会的人,不再是男性的附庸,要用自己的品行、智慧和能力,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创建美好未来。要勇于竞争。当今世界,知识更新,一切犹如浪潮般冲击人们的生活,只有拼搏进取,才能最优化地实现女性的社会价值,使女性感到自觉地为人类社会劳动的巨大的道德力量。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对女性自身自然存在的特殊的认识。它回答两个问题: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女性的生物特性究竟是什么?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女性的特殊性又在哪里?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是先天的所谓弱势决定的,还是文化强制的结果?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她会发现自身的种种优势,从而增加生活的自信和勇气,同时也发现自身潜藏的种种不足,并且认识到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和女性成为“第二性”的事实是社会造成的,是男性文化压抑的结果而且也是女性自身对女性角色的默认,是一种由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要培养自主意识,女性首先要做到自立,经济自立,依靠自己的收入生活;精神自立,通过培养自己的判断力来确定自主性。其次是自强,现实社会生活中,女性处于劣势,要改变这一几千年长期形成的状况,就要求女性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女性的平等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应该享受的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的确切认知。这里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男女平等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二是实现男女平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女性作为人类的另一半,与男性有着同等的生存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尊严。这意味着男女在权利地位上的平等,准确的说,男女在法律权利和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事实上,在我国,男女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观念上,妇女地位明显低于其法律地位。增强女性的平等意识是增强女性意识的一种手段,并且通过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认识与批判,树立女性的自强意识,进而通过群体努力达到制度变迁。应该认识到实现男女平等,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女性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才能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只要清醒地认识到来自自身的阻力(自我意识),重新确立自身的价值定位(平等地位),才有可能为实现自我铺平道路。四、女性意识觉醒,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女性意识觉醒,使女性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发展,发挥潜力,实现价值,不仅是女性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建立一个不仅是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而且是事实上男女平等的社会,是女性自由发展、实现自我的平台。1.女性意识觉醒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首先需要确保将性别观念纳入相关政策和方案之中,要在政策和法律的层面上首先为妇女参与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应从性别意识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年龄的女性群体给予相应的性别关照,在对贫困妇女及老年、准老年妇女采取补偿措施的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高效保护政策,以预防原有的贫困妇女还没有改善,又有更多的妇女陷于贫困境地。如:保障女性平等的继承权、进一步保障离婚和寡居的老年妇女的其他权益等。要使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性别分工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以儿童及家庭为照顾对象的服务业得以尽快地形成,使各年龄段的女性有更多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培训机会,使她们的知识得以更新,以满足技术进步所提出的新要求。造成女性种种困境的原因是长期的性别劣势,因而改善女性的不利状况要从改善其较早年龄的生存和教育条件开始。在女性升学、就业、接受再教育、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方面都需要给予政策扶持。由于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事实上,大量的女性群体集中在非规范劳动力市场,我们除了充分认识非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女性的生存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一面外,还应当注意到非规范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就业不稳定、收入低、社会保障度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出现一些新的妇女权益受侵害的问题。因而这一领域的有效保障和规范化应该引入性别关照的视角,应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在发展非正规劳动力市场战略中,使女性群体公平受益。2.女性意识觉醒需要媒体、舆论的正确引导男女实际上的不平等客观存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要消除旧的性别观念,消除性别的不平等,要实现男女共同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性别平等的宣传教育,促使女性意识觉醒,从观念和行为上改变对妇女歧视的陋习。《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指出,要“制定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社会性别意识,逐步消除对妇女的偏见、歧视以及贬抑妇女的社会观念,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的性别观念、文明进步程度是与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密切相关的,作为文化的先导,传媒在两性行为与两性观念的文化建构及传播中要承担积极的作用,使女性摆脱作为社会配角或者男人的附庸的倾向,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有主体价值观的、呈多元化趋势的社会形象。通过多种渠道实施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从一个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转变为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识别、思考和选择的过程。
社会转型期,大量充斥的信息中女性都是些定型了和模式化的形象,广告、媒体的推波助澜,女性渐渐失去自我,女性意识迷失。新时期应是女性大有作为的时代,女性要全面培养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同时女性意识觉醒,也是社会的责任,需要政策法律支持和社会舆论引导,为女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空间。
[1]阎广芬.女性意识与妇女成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6). [2]卜卫.广告与女性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7,(1). [3]高鸿萍.论社会经济转型下女性写作中的女性意识的转变[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2). [4]卜卫.女性媒介需要女性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6,(2). [5]唐珍.女性意识探幽[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