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保障史
“社会福利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09-10-20    作者:高和荣    来源:光明日报 2009-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办的“社会福利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社会福利理论研究和实务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理论主题和福利模式、社会福利价值取向与发展轨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探索等方面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经验,研讨了当前中国社会福利建设中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展望了今后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前景。

  “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本次论坛的重要主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后,中央和地方明显加快了社会福利建设步伐,为我们建设福利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应该成为我们的社会建设目标,共产党也有能力把人民带到福利社会中去。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认为,要充分考虑到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超过1.6亿、99%的老年人只能在自己家中度过晚年这样一个现实,努力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快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建设。

  选择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福利社会模式是建设中国福利社会的关键。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应当坚持适度普惠型模式,从众多福利项目中挑选出若干个民众最需要的项目加以实施。这种适度普惠福利社会不是选择性而是制度性安排。为此,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王振耀司长认为,“适应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福利制度”是中国福利社会模式的现实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把中国建成福利社会。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则认为,中国福利社会就是坚持国家负责为民众提供福利,根据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对传统福利国家理论进行修正与发展,以社会公平为基础、国家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福利国家模式。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景天魁认为,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照搬西方那种机制不灵活、过于刚性、缺乏柔性调节机制的福利国家模式,而应当立足于中国经验,建立一种“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底线公平福利社会模式,回答发达国家未曾很好回答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关系问题,把无差别公平与有差别公平结合起来。他认为,底线公平的福利模式区分了基础部分和非基础部分,明确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限制了福利刚性,增加了柔性调节机制,从而能够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福利,最大限度地防止福利依赖,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平衡。中国人民大学洪大用教授认为,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尤其强调应当优先提供与个人基本权利相关的福利,与个人人力资本提升相关的福利,优先

  提供集体共享的福利。浙江大学林卡教授认为,按照底线公平构建福利社会能够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再分配机制的形成,促进社会公正,使人民群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

  全民福利水平。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研究员认为,底线公平理论可以成为“聚焦于民生”的中国社会政策学基本原理,“底线”的设置标准、执行方式以及实施机制构成了中国社会政策学的重要内容。这里的“底线”不是水平上亦或程度上的高低,而是政府责任的界限与范围。在她看来,中国应该以底线公平原则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国家底线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使政府能量在促进政府转型中正向释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