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保障史
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发布时间: 2010-01-30    作者:郑功成    来源:国史网 2010-01-30
  字体:(     ) 关闭窗口
   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体系
  中国的社会保障是指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这一概念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即受益者的所得一定大于所费;二是属于社会化行为,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中间团体来承担组织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或个体行为;三是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为根本目标;凡同时符合上述3 个条件者均可以归入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尽管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在改革和发展之中,但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体系却正在形成,笔者将其划分为如下6个子系统:
  1.1  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它主要面向城镇劳动者,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
  1.2  社会救助:包括贫困救助、扶贫、救灾等项目。 其中:贫困救助面各城乡低收入居民家庭,建立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面向贫困地区;救灾则主要面向乡村灾民。社会救助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1.3  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住宅福利、教育福利、职业福利等,它主要包括各种福利性服务和福利津贴,是一个正在发展壮大中的社会保障子系统。
  1.4  军人保障:包括军人养老、医疗保障和抚恤, 以及就业保障、军人福利等,它面向现役军人和退休军人,是一个以军人为保障对象和有特殊意义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子系统。
  1.5  医疗保障:除医疗保险外,还有全民保健、 乡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等,它是一个以特定的健康风险为保障内容的社会保障子系统。
  1.6  补充保障:是指不在上述范围又能够起到保障国民生活作用的其他社会性保障项目,包括各种非强制性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障和慈善事业,它对基本保障制度起补充作用,并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政策引导,从而也是中国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6个子系统分别包括了若干具体的保障项目, 尽管目前的发展不平衡,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它们将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将共同构成中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发挥出各自的重要作用。
  2  影响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若干因素
  在世界上,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存在着差异,社会保障制度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通常存在着差异,全球并无一套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可资借鉴。因此,除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内在发展规律外,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通常要取决于本国的具体国情,他国的实践即使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成功的经验,也要接受本国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借鉴。
  对中国而言,国情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能走自己的改革和发展道路,即中国需要的是中国化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有:
  2.1  政治因素:中国是一个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执政党的追求目标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必然要对事关全局和全民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而言,就是在经济改革中必然要继续维护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保障权益,而不能放弃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主要责任。
  2.2  传统保障制度因素:由于社会保障发展所具有的连续性和惯性,即使新的经济制度得以确立,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可能全部立即消失,个别项目或相关内容还将存续下去,新旧体系的替代需要一个过程,从而表明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将具有渐进性,新制度还会包容有限的传统保障制度的内容。
  2.3  人口因素: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到本世纪末总人口将达到13亿,同时还面临着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这是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因素。这一因素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只能是低水平,而养老保险和老年福利等将成为中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领域。
  2.4  国力因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过近20 年来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到1997年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只有729美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仅920亿美元,这表明支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政府需要调动民间的积极性。
  2.5  地区差别因素: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国, 而且是一个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既有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极端落后的贫困地区,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水平差异极大,而且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这表明中国现阶段很难实行完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水平的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有一定的差别性。
  2.6  社会经济结构变异因素: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不仅经济结构的变化很大,社会结构亦发生着巨大的变异,复杂化、多元化是总体趋势,但短期内又难以真正定型。例如:在经济结构方面,国有经济所占份额在下降,私有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社会结构方面,除公务员、工人、农民等基本成份外,还有数量日益庞大的个体工商业者、身份待定的乡村务工者,机关事业单位从业队伍亦在急剧分化,这表明了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异时期,且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定型,从而必然对政府选择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2.7  民族传统与历史文化因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与历史文化积淀,例如,哺幼养老作为中国家庭的一项基本功能,早已上升到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层次;政府承担主要的社会保障责任古今皆同,这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曾深受宗教的影响并充分发挥社会中间层的作用显然具有差异性;等等。这些因素必然对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发生重大影响。
    1. 中国改革进程与民主话语体系的变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