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主体性
——以40年农村发展和减贫为例
摘要:在过去的40年,中国从世界上不发达国家之列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40年的发展经验已成为世界学术界乃至政策界的思考热点。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农村之所以获得快速的发展,农村减贫之所以有了显著效果,除国家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外,社会文化主体性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角色。过去40年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真正激活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社会文化活力,使我们创造了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如果在总结过去40年改革开放和发展历程时,忽视了社会和文化这一维度,对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实践的认识就不全面,就会出偏差,从而不利于新时代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社会文化的活力和韧性,只有国家主体性,也难以带来中国发展的奇迹,特别是农村发展和减贫的奇迹。从这个意义上,社会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以及在社会文化与国家之间构筑建设性的合作关系,是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当然,社会文化主体性发挥作用并不是没有条件的,这个关键条件就是改革开放。如果中国的农民对改革开放无动于衷,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效果。中国存在丰富的区域社会和文化多样性,是中国得以快速发展的宝贵资源,为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和减贫模式提供了坚实基础。
全文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