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变迁史
成人礼仪式的文化意蕴与教育学解读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    来源: 2009-09-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成人礼仪式的文化意蕴与教育学解读

付红梅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中文摘要>
成人礼作为人类教育的形式,其存在不只限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依然存在,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只意味着为解释教育的起源提供证据,而且可以通过解读其丰富教育内涵和多种教育功能,为现代教育的开展提供重要借鉴和新的生长点。
<全文>
在原始人或现代部落民族那里,每当一个人成长到族群规定的成年年龄时,族人或家人就要为其举行隆重、庄严的成人礼仪式。成人礼仪式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点,各民族多借此向青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技能和风俗习惯等,由此使“成人礼”成为个人身份认同的标志与象征。成人礼研究,向来受到人类学家的关注与重视。教育学研究也曾涉猎于此,但关注的重点限于教育史的研究,在谈到教育的起源时,大多教育史学家认为成人礼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年轻人被接纳为正式氏族成年男女的人类教育的萌芽。事实上,成人礼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为解释教育的起源提供证据,还在于其本身具有的丰富教育内涵和多种教育功能可以给现代教育以重要的启迪。教育学界应该关注成人礼仪式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解读其中各种教育元素,挖掘其中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经验,并据此提供与现代教育学相结合的生长点。一、成人礼仪式及其文化意蕴概述“成人礼”(rite of puberty),亦称“成年礼”或“青春礼”,是“指为达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的少年举行的一种仪式,以此确认其为成年,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或一种宗教团体的成员”。人类学者将其解释为:“随着青春期到来而举行的一种典礼。”在我国,成人礼,古称“冠礼”。《礼记·冠义》载: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局本国也。故冠于阼,以著代也。蘸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龄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礼记·冠义》关于成人礼仪式的记载周详、全面并成体系,由此观之,周代成人礼俗不仅由来已久、广为流传,而且已经约定俗成。事实上,仪式本身远比这要复杂许多,整个冠礼显得极其庄重、烦琐,冠礼实质上就是今天的成人礼。成人礼仪式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点和深刻内涵的风俗习惯在不同时期毫不例外地存在于世界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中。诸如我国云南瑶族青年男子至16岁时,在夏历十月到第二年正月择吉日举行的为期七天的“度戒”仪式。纳西族、彝族和摩梭人在儿童13岁时举行的穿裙子、穿裤子仪式。海南黎族妇女在13岁、14岁时开始纹面,是人人必须施行的成人标志。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指出,黎人“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台湾使搓录》载:“水沙莲花港女将嫁时,两颐针刺如网巾纹,名刺嘴箍,不刺则男不娶。”又云:“台湾高山族塞夏、泰雅人的纹身,男子为14岁至20岁,女子为15岁至16岁;排湾人,男子为25岁,女子为13岁至18岁;鲁凯人、卑南人,男子为20岁,女子为15岁左右。”关于成人礼仪式的文化意蕴和深刻意义,《礼记·冠义》也有过详实的描述与阐释:“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於人。其礼可不重欤?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冠礼对个体的意义是“成人”,成人对个体的意义则主要根据其指向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包括:冠礼之后的个体对君而言是臣;对父亲来说是子;对兄来说是弟,依此类推,冠礼之后的个体将随着针对对象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变化。《礼记·冠义》形象而又直观的道明了成人礼仪式对个体的重要,仪式对个体德行、为人、做人、守礼、角色意识都有明确规定,在说明重冠事缘由的同时也赋予个体作为成人所应该享受的权利和所应该遵循的规则。个体通过仪式可以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并获得宗教、法律、经济、婚姻和性生活等各种社会资格。近年来共青团组织在16至18岁青少年中倡导开展了成人宣誓仪式教育活动。成人宣誓仪式作为一种对即将成人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教育活动,对青少年正在形成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将促使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增加了中学生社会实践、人生磨炼的机会,也必然有助于中学生培养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快他们的成人进程。二、成人礼仪式的教育学解读(一)对成年礼仪式举行过程的教育学描述成年礼仪式的举行过程就是一个对个体实施全环节教育的过程。如果将仪式的发生序列从教育学的角度予以划分,可以发现,仪式包含了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教育内容。如果针对仪式的发生顺序可以对仪式进行这样的教育追问,即:究竟谁在何种情况下,为什么要通过一些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与手段对谁进行教育,如果再将追问予以剖析,其中蕴涵着六个指向性的问题,用教育学的专业术语描述应该是:教育者、教育情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以及受教育者。仪式的教育性不只在于其可能囊括这些教育要素,更主要的在于其教育价值与深刻的教育内涵,通过仪式使个体成为一个“人”,这一教育目的本身包含了文化传承与人性塑造的重要使命,因为仪式促成的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心理嬗变,仪式促成的个体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获得以及仪式促成的个体社会与性别角色的转化都是今天教育所极力追求的。(二)对成人礼仪式时空关系的教育学解读教室作为教育关系发生的场域,既存在关系的网络,同时也存在共时与历时的交融。在教室这一领域中发生关系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者之间构成的关系网络,因素之间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依据各种策略来保证并改善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与运作,使其在相互作用中构成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融。成人礼仪式举行的特殊的时空关系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取向,实质上它不同于学校教育的时空关系,仪式中的时空构成一组再现文化发展的符号系统,交叉、融合、灵活生动、共时性地作用于个体,“成为完全的人”即在这种时空关系中完成。它不同于今天学校教育的空间“学校”与“教室”,它更不同于今天学校为组织教学而按照钟表测定的客观时间的作息制度。学校教育中的空间就是数学家眼中同质的、抽象的空间,时间就是钟表测定的上课、休息的作息时间,空间与时间应有的文化意蕴在这里丧失殆尽。“教育”也因其构成因素丰富内涵的人为抽取而显得远离生活,显得过于理性,显得忽视感情,而这并非教育的本意。成人礼作为一些民族约定俗成的育儿风俗与育儿模式提供了组织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从家庭向社会的扩展,反映了空间的广延性。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它所关心的是人存在的空间和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成人礼仪式的教育空间有不同于学校的特点,以摩梭人为例,“母屋”是其成人礼仪式举行的地点,晚会的举行却将该空间扩展到了家族和母屋之外,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有机地与个体联系起来;举行仪式的教育目的从空间来看,使个体从“家”步入“社会”,为个体提供了广泛的活动范围,权利、义务、责任的获得,使个体有了迈向无限广阔空间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对个体生存空间的延续,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成人礼成为使个体跳出固定习惯的圈子,跻身于新的、更广大生活空间的基本方式,使个体大踏步跨入或迈进自由的、新奇的、未知的生活空间,由此去探究广袤空间的神奇性,而教育的职责在于鼓励这种行为的发生。学校教育与其存在的外在环境的疏离,教室之间“蛋篓”结构的存在,使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外界空间的来往被割断,导致教育与生活的脱节。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个体向生活广度的进军,即拓展个体的活动空间,增加个体活动范围的广度。因此,现代学校教育应该考虑到空间与时间的文化性、符号性,充分利用时空的符号性,赋予时空以特定的教育意义与文化内涵,从而延伸个体的时空概念。(三)成人礼仪式的现代教育启迪成人礼作为人类教育的形式,其存在不只限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在今天的人类社会许多不同的地方依然存在。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只意味着为解释教育的起源提供证据。因为,从教育学角度看,成人礼具有直观的、生动的、鲜活的、描述的、解释的、情感的、规范的等多种特点,构成一幅极其生动的教育意象,给人以直观的、生动的、长效的教育启迪。许多民族的成人礼不仅生动描述了民族文化的演化历程,也具体解释了仪式本身丰富的教育内涵和在民族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社会意义。仪式本身即是一种具体的、生动的、情境性的教育施行过程,而不似今天的学校教育,显得那般冷静、理性、抽象、机械与脱离生活。仪式中个体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仪式的意义的体会都不需要经过特别、专门的训练、讲解与演练,仪式本身是在日常生活中举行,存在于一定文化背景下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仪式中,个体依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可以迅速而又直观地理解并掌握,仪式通过个体的观察、模仿与身临其境,通过在场其他人的言行举止,通过现场营造的气氛来唤起参与者相似的内部情感而实现;仪式中没有也不存在需要经过严密的可行性论证和条件性分析的场景,不需要造作、紧张和刻意的制造,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进行和完成着。当然,成人礼的形成与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密切相关,不论是哪个民族,仪式一旦离开了本身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也就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解释力和指导力。如同今天的教育因对共同教育价值理念的追求,而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人实施着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在追寻一体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多元。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区域中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成人礼仪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以其丰富内涵呈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认识、挖掘成人礼俗的多重意义,学习、借鉴、发扬与保持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多元文化教育、保持民族特色、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方略。因此,现代教育应充分关注人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实现人在教育中的回归;教育对象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应该有所改变,必须突破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和实践方式,力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达到对完整的人实施完整的教育的目的。

[1]覃光广等编.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吴泽霖.人类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3]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