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医疗卫生史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9-15    作者:张茅    来源:学习时报 2010-09-13
  字体:(     ) 关闭窗口
   2010年7月1日上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在他的办公室,围绕医改的话题接受了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的采访。

  新一轮医改的背景与意义  

  记者:新一轮医改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民生。这次深化医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主要的针对性是什么?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一轮医改有哪些考虑?

  张茅:这次深化医改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国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数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具相当规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水平提高,群众对健康有了新的期待。这是一个背景。第二个背景,新一轮医改是在前几次医改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前几次医改的延续和深化。特别是 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卫生事业是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确定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等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对卫生领域存在问题提出明确的改革和发展思路。这次医改方案内容是与其一脉相承的。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些具体政策未能及时出台,不少好的思路没有得到落实,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第三个背景,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深化医改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的具体举措,是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的目标而进行的。

  这次改革鲜明的特征,就是始终贯穿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医改方案第一次从基本制度的高度,提出以保障人民健康为核心目标的医药卫生改革理念,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

  新一轮的医改,确定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个目标”;明确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加强和完善了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等“八项支撑”。这次医改,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出发,着力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确了近期要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通过这些,使医务人员、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医改要做什么事情。这是深化医改的背景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记者:这一轮医改在我国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当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张茅:深化医改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重大民生工程,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去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实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提振消费信心、增加产业投资、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 2009~2016年我国医改主要投入与产出分析
    2. 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应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向纵深
    3. 透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大难点
    4. 国务院医改办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答记者问
    5. 高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6. 对突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瓶颈的思考
    7. 李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8. 让亿万百姓病有所医
    9.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0. 李克强: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