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姜辉:守正创新 以现代视野接续中华文脉
发布时间: 2021-12-15    作者:姜辉    来源:光明日报 2021-1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升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 

  何以结合: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传到中国后,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国得到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不懈地把这一科学理论同本国实际和历史传统相结合,使之持续民族化、本土化,这就是科学理论的“内化”过程。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必须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根植于历史的中国,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中国风格和豪迈中国气派。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来到朱熹园。他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提供丰厚资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历史沃土和思想土壤。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合、有机统一。这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成功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占有指导和主导地位;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主体,具有文明主体地位,二者已成“两源一体”,融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体”实践中。 

  如何结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实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现实途径,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例如,对“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要扬弃借鉴。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其不仅包含着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更是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升华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使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跃升为现代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结合的新成果: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新故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结合,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全面、深入和彻底,极大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和内涵。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现代视野接续中华文脉,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度结合,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比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立足时代需要,将制度层面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将文化层面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将价值观层面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将历史观层面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道路的历史基础,将中华人文精神层面的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中华文明,以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如何有机结合这一历史性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激发了中华文明新的强大活力,加速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伟大思想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继续引领时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 

  (作者:姜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12月6日第7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