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质量,综合国力的提高,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基本目标是:努力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评价制度基本形成,学校教育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和鲜明特色,社会文化环境、用人制度和教育体系结构更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形成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各行各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格局。
素质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在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素质教育为跨世纪的教育战略;2006年素质教育写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至今,素质教育已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近年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阳光体育和科技艺术活动,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等环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
但是必须看到,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进展,但是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抑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情况。
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教育教学体制、考试评价制度、用人制度作系统分析研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公众、媒体共同努力,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