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事业及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 2010-05-17    作者:潘启雯 陈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5-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五四,是青年的节日,是青春的记忆。
  青年处于成才的关键期,是中国腾飞的人才宝库与希望所在。李大钊曾经在名篇《青春》中热情地呼吁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在五四这样一个不寻常的日子里,本报推出特别策划:“五四之际话人才:全球视野中的出国热与归国潮”,从各领域专家学者的视角出发,为中国人才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留学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渠道。对正在起飞的后发国家来讲,留学是学习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促进国家强盛和民族富强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中国而言,最早派遣的留学生就肩负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使命,此后绵延不绝的留学潮也与“振兴中华”的近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创始主任、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被称为中国留学生的代表。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谈及留学感言,他说:“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而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给‘海归’创业提供肥沃的土壤。”
  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归国潮。可以说,当今中国,出国留学热和归国潮并驾齐驱,构成了我国人才事业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这道风景的背后除了落叶归根的天然情怀,更有着中国国力提升和经济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个人发展空间的时代背景。日前,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以期通过他们的解读,梳理出未来中国留学人才发展事业的清晰脉络。
  早期留学: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教育理想,推动了后来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
  侧重于文化思潮和留学生运动等方面研究的南开大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李喜所认为,由于缺乏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机制和文化因子,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出国留学后,在政治上搬来了“议会”、“君主立宪”乃至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物质上引入了轮船、火车、电报电话、新式工厂和近代化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上移植了资产阶级进化论、天赋人权论、新文学、新艺术和新教育等。
  关于留学最根本的原因和本质,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程希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留学在本质上意味着落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兆忠对此表示赞成,同时也指出“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陷于被言说、被解释、被界定的可悲境地。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留学带来的副产品”。
  李喜所在他的《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近代中国的留学生》、《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等著作中也提到“留学带来副产品”的看法,指出这是一种中西文化融合后不协调的结合体。有的人西学多一点,中学少一点;有的人学术上是西学,道德行为上是中学;有的人早年西学为主,晚年西学为辅。不过从总体上观察,用“中体西用”或“洋为中用”来概括近代留学生“不中不西”的双重文化人格是较科学的。这种文化格局,也基本代表了近代中国在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模式。
  李喜所等学者这种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研究方法和选题的新角度,都体现着新的留学教育研究视野。

    1. 社会科学由西方主导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2. 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历程、演变与趋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