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全球视野中的出国热与归国潮
发布时间: 2010-05-17    作者:苗丹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5-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发展留学教育要注意人才外流和文化侵蚀
  □陈昌贵
  发展留学教育的积极作用及其产生的效益是主要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人称其是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目前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一是人才外流,二是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
  我认为,人才外流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只要打开了大门,允许人才国际流动,只要国家间存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差异,就可能会出现跨国界的人才外流。另外,由于人才争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特征,而争夺的重点又主要集中于留学人员群体,发达国家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利用其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较好的工作条件,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对人才外流的问题,我们固然应当引起重视。调查结果表明,在1983—1986年期间,人才外流对我国造成的损失是较为严重的。
  我国目前的情况与改革开放初期已大不相同。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完全有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培养足够的人才,人才外流不可能造成太大的影响。二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腾飞时期,发展前景与机遇对海外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且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低迷时期,我国人才大量外流的可能性不会太大。三是我们的调查表明,即使有一些人留在海外,他们也会利用国外的条件,在为国服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人才外流的影响看得太重,而应当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留学教育的独特作用,在人才国际流动的过程中,为我国打造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一大批外国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为我国建设服务。
  与东方文化一样,西方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人才的国际流动,既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和经验,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腐朽文化的侵蚀和影响。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发展速度、重点和环境的不同,这种双向交流的规模程度和影响途径会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位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文化输出渠道。因此,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包括社会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均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而进入主流社会。教育塑造文化,文化也影响着教育和受教育的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的人才流向还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当大批接受了国际化教育的人才脱颖而出时,欧美化的知识分子阶层也宣告形成。他们对欧美文化较为亲近,在生活方式和人格取向上有着深刻的异族文化的烙印。同时,作为社会的文化精英和技术骨干,他们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文化诱导作用,势必引起社会的模仿和效法,结果是导致外来文化日益扩张,本土文化日益萎缩。尽管这一结论尚难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它反映出的文化异化现象确实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未来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国际化等手段来增强竞争能力,其目的是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行国际化,是一个民族环顾世界而产生的危机感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迫切愿望使然,因此,应当以国家主权与民族繁荣为主导思想,换言之,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权益。在国际教育交流的过程中,确实潜藏着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如果我们对此不能有效抵制和防范,就有可能变成某种文化的单向扩张,破坏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结构,带来文化生态上的灾难性后果。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国际化中的文化独立性、文化融合和兼容并蓄的原则,以及坚持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服务的原则。同时,应当正视对外开放后必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积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增强青年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效地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
    1. 用全球视野理解中国模式
    2. 全球视野下的人权与发展
    3. 全球史观与中共历史研究
    4. 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