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布时间: 2010-06-23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6-23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祖国需要时

  在祖国的北疆有这样一所大学,从1920年建校之时的柔弱,到2010年建校90周年时的强壮,它的每一次转变、每一次发展、每一次跨越都与祖国的需要息息相关。只要祖国召唤,它就会毫不犹豫地担当起与生俱来的使命与责任。它,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哈工大走过与新中国相伴的风雨历程,又是怎样的力量成就了哈工大今日的辉煌?当你走进这所具有90年历史的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就会豁然领悟,是镌刻在哈工大人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那份忠诚、是代代哈工大人的坚忍执着,使哈工大在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中不断书写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为了祖国的需要

哈工大人毅然实现民转军

  

哈工大研制的我国第一台会下棋的计算机(资料片)

  1958年9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亲临哈工大视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邓小平做出了高瞻远瞩的重要指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石”,“要搞尖端科研”。哈工大人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学科建设由民转军的重大调整,承担起为国家未来命运培养人才的重任。到1962年基本完成了由民到军的转变,一批与航天工程有关的尖端专业得以改建和扩建,奠定了与航天结缘的坚实基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工大创办了24个新专业,为当时快速发展的国家工业化建设解了燃眉之急;当时高校理工科教材缺乏,哈工大就组织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翻译了约2000万字的俄文教材;当时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哈工大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了五年学制,学生毕业后授予“工程师”称号,这使得哈工大以“工程师的摇篮”享誉全国。

  在哈工大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一优良传统熏陶了几代哈工大人,并传承至今。1954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教授回忆说:“哈工大要求严格。我入学时考进了200多人,毕业时只剩下40多人,不及格的自动退学或降级。”1965届毕业生、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回忆说:“最感谢母校给我们打下了牢固基础。母校的教育就是那句实实在在的话: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在哈工大最为人赞颂的一支队伍就是“八百壮士”。人们不会忘记马祖光,全国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爱国的真谛。“爱国是具体的,具体到每一天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在祖国建设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代“八百壮士”挺起了精神的脊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扛起了科教兴国的重任。以杨振岭为代表的无私奉献捐献造血干细胞群体,累计捐献稀有血近17升的张健,奋不顾身跳入冰窟救人的何晓波、刘峰,将青春与热情奉献在祖国西部的支教队员,十几年如一日照顾退休老教师的班级体——他们是勇于承担责任的社会脊梁,“哈工大人”成为他们共同的、值得骄傲的名字。 

    1. 省国家安全法学研究会成立
    2. 李长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调研
    3. 水尽其用:以科学思维解决城市水问题
    4. 教育改革不能“单兵突进”
    5. 消除教育腐败应依法治教
    6. 面对“协同”,我们该如何“创新”
    7. 国务委员王勇简历
    8. 协同创新:推动高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9. 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将成发展新引擎
    10. 专家: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