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是党中央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这既对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
一、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标志,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先后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产学研联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1985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同年,产学研合作被纳入科技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1992年,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推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部委层面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1993年,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和协作,被写进了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我国产学研合作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与协作;合作的主要方式是,产学研联合进行科技攻关。
第二阶段是产学研结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1995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科技工作要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要继续推动产学研三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2000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我国产学研合作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推动产学研三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方式的新发展,是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共建研究开发中心。
第三阶段是以企业为主体和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结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契机。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并且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指明了产学研合作的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今年三月,国务院在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温家宝同志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从“产学研结合”到“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突出了产学研合作必须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我国产学研合作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