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科技史
中国反导拦截试验解读:技术壁垒只会激励中国创新
发布时间: 2010-01-18    作者:武天富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0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此次试验本身具有典型防御特征,是一种完善防御之举、强化防御之为,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以及任何人构成威胁

  1月11日,中国政府以新华社名义,向世人发布了在境内成功进行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的新闻公报,顿时引起了国际舆论媒体的极大关注,各种分析、揣测、赞扬、质疑甚至批评之声纷沓而至,不绝于耳。

  中国为什么进行反导拦截试验?反导拦截试验呈现出哪些鲜明特点?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将会带来哪些效应?国际社会应如何理性看待这次试验?从反导拦截试验中应得出哪些重要的启示?发展反导拦截技术的终极目标应指向哪里?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给出合理且可信的回答。

  中国反导拦截技术试验的核心目的是为了防御

  中国为什么进行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其答案在新华社发表的简明新闻公报中已经作了清楚的交代。即“完全是为了防御”,它并“不针对任何国家”,也没有预设任何背景对象。中国在核领域和导弹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和态度是一以贯之和众所周知的,此次反导拦截试验也未例外,不会因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和国力的增强而发生改变。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长期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军事战略方针始终坚持并强调积极防御,这就从本质上规定了中国发展战略武器、构建反导系统必然会运用于防御。鉴于中国在防御系统方面的弱项和欠完备性以及攻防手段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中国有限核力量难以有效抵御未来可能的大规模各类型导弹来袭,客观上也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反导防御体系,以便加速积极防御向有效防御,规模防御向体系防御的转变,实现力量与体系间的功能互补,及早夯实战略力量防御运用和反击运用的基础。

  从这次试验所采取的手段以及选择拦截试验的段程,也可以看出试验本身具有的典型防御特征,基本是一种完善防御之举、强化防御之为,它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以及任何人构成威胁。

  对中国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不必大惊小怪

  中国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是出于长远的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而进行的一次重要试验。这种试验一定程度上讲也是被逼出来的,就好像某些大国拥有核武器中国不得已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的道理一样。在感受到威胁和压力时,就不可能有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就不容易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人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某些西方大国不执意建立战略导弹防御系统,不加紧该系统在世界要害地区部署的步伐,不频繁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导试验和太空战演习,不使其战略防御纵深无端前伸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领地领空,中国完全没必要进行反导拦截试验。既然强烈感受到有威胁存在,有压力存在,有挑战存在,中国进行诸如此类的试验无疑是情理之中的事,今后或许还会有后续的多次试验,世人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大惊小怪。那种借此试验肆意渲染“中国威胁论”、恶意揣测中国反导试验意图、挑拨离间大国关系的,不是对中国国情军情的无知,就是对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努力的反动,对此,世人须引起足够的警惕。

   中国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展示四个特点

  一是技术性强,是一次典型的纯技术试验而非实战性试验,距实战化检验尚有一段距离,仅仅是通过试验验证反导拦截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路线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中国在反导拦截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是集成度高,反导拦截有赖于战场感知技术、跟踪与识别技术、快速发射技术、目标定位技术、拦截毁伤技术,此次试验应当说不仅使很多技术实现了合理的集成,而且各系统间的衔接融合度和完备性均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三是机动性强,陆基中程导弹是这次拦截试验的主要手段,该型导弹的最大特点是机动能力强,飞行速度快,打击精度高,作为未来实施反导作战的主力武器,意味着使用时的安全性和生存力将会有牢靠的保障。

  四是透明度高,在试验成功的当日发布了新闻公报,阐明了中国反弹拦截试验的性质目的、政策立场和观念态度,而且及时透过答记者问平台,主动通报了试验结果并回答了记者关心的太空碎片、轨道影响等问题,正是这种诚实可信的表现和敢作敢为的精神,打消了人们的担心和忧虑。

    1. 新动能是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2. 读懂中国的内生动力
    3. 宋卫国:中国创新能力什么样?
    4. 中国创新指数赶上中等发达国家
    5. “中国创新”闪耀日内瓦发明展
    6. 没点自信,如何创新
    7. “现场”与“情境”是中国创新的战略资源
    8. 中国创新闪耀日内瓦国际发明展
    9. 中国创新亟需“科”与“技”融合
    10. 中国创新,开拓发展新境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