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科技史
弘扬航天精神 创造航天奇迹
发布时间: 2011-01-17    作者:曹红艳 唐振宇 张骁霞    来源:《经济日报》 2011-01-11
  字体:(     ) 关闭窗口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嫦娥二号”卫星再次完美演绎“零窗口”发射,为“嫦娥三号”卫星登月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4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63次卫星发射中,成功将61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1997年至今的13年间,更是实现了40次发射40次报捷的奇迹,发射成功率居世界前列。中心主任李尚福、党委书记孙保卫对记者说,40年来,西昌航天人始终以“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为奋斗目标,大力弘扬西昌航天精神,实现了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0次以上、从近控测试发射到远控组织指挥的6大跃升,跃居世界10大航天发射场之列。

  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1984年11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为了承揽外星发射,就必须与世界航天接轨。西昌航天人开始了二次创业。

  1986年,中心接到第一张“外单”: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中国将用自己的火箭发射外国卫星,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句让每一个参观者过目不忘、感动不已的口号,就是西昌航天人的心声。

  为了迎接“亚洲一号”,仅用14个月,西昌航天人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修建了亚洲最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外方提出“室内空气洁净度不超过10万级”的要求,工作人员用绸布沾上酒精,将3000多平方米的地板和墙壁反复擦洗了几十次。外星进场时,洁净度达到了1万级的“世界之最”。

  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由中国制造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送上太空。中国航天由此迈出了登上国际航天舞台的第一步。

  1988年,签订“澳星”发射合同时,按照美方要求,中心必须在16个月内建成一座现代化发射工位,并进行一次大推力火箭飞行试验。当时,建造同等规模的发射工位,美国要用19个月,法国要用29个月。1989年,美国“大力神”火箭总设计师斯坦豪尔到中心考察,看到乱石滩上人背、肩扛的施工场景,充满疑虑。1990年斯坦豪尔再次来到中心,看到巍峨耸立的“亚洲第一塔”——2号发射工位,禁不住惊呼:“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

  在这一次次发射外星过程中,西昌航天人坚信,没有创新,就不能在国际航天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质量就是生命,发射场就是战场”的观念融入每一个西昌航天人的血液中。为了提高发射成功率,他们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主任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双岗”、“双想”、“双五条”归零标准、检验评估、复核复算等一系列确保发射成功的制度措施。

  为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平台,中心从2004年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2006年9月,顺利通过认证审核,与国际竞争对手们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

  2007年5月14日,我国首颗以整星整箭方式出口的“尼日利亚一号”通信卫星从西昌成功发射,这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卫星首次走出国门。

  2008年10月30日,中心为委内瑞拉成功发射了“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

  2009年8月31日,中心又为印度尼西亚发射了“帕拉帕-D”通信卫星。

  至今,中心先后承揽了22次对外发射任务,成功将近20颗外星送入太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揽外星发射次数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现代化发射场。

  近年来,我国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深空探测、建设空间站等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实施,由于纬度、地理环境、发射能力等原因,我国现有的3大航天发射场已无法完全满足未来需要,必须建设一个更加先进的航天发射场。

  2007年8月,中央批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中心进入跨越发展的新时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