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后,他感恩和珍惜
陈镜开的辉煌壮举,一下子在全国传遍开来。中国体育“东亚病夫”的帽子逐渐被摘掉,中国体育健儿逐渐在世界上扬眉吐气。陈镜开成为中国大地的“明星”,毛主席、周总理、陈毅、贺龙副总理、体委荣高棠主任等国家和体委领导多次接见他。全国各地人民也纷纷写信给他,“家里堆的信件有一桌子那么高。”
面对这一切,陈镜开懂得感恩和珍惜。“在当时,体育就是外交的先行官。国家要振兴、发展,体育要走在前头。”陈镜开说,他们训练和比赛的唯一信念就是:“为国争光”。尽管在运动生涯后期受到腰伤、心脏病等伤病的困扰,不过他还是坚持训练,战胜病魔。1964年12月30日,他在《体育报》第四版发表了《战胜伤病 献身祖国》的文章,在全国再次引起反响。
领导的关怀,72岁的陈镜开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谈到毛主席,有两件事让陈镜开终身难忘。第一次是北京新体育馆建成时,国家领导人观看中国体操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和举重队的表演。在表演现场,陈镜开的表演离主席台不到1米,听说主席等领导都来,他心里非常紧张,还担心:千万别举起杠铃往前冲啊。有了心里负担,陈镜开第一次没有举起来,随后他调整心态,终于在领导面前举起来了。不过,毛主席、周总理随后便安慰陈镜开说:“我们只是来看看,要特别注意身体,不要搞垮了。”下次再次见到陈镜开时,毛主席还关心地问道:“你的腰伤好点没有,行不行?”
提及周总理,陈镜开热泪盈眶。他说,周总理对他的关怀,永世难忘。“周总理一直很关心体育,也非常关心我们运动员。他每次从广东视察回来,就请我们到他家吃荔枝。”有一次,周总理在看完足球比赛后,专程到球场旁边的宿舍逛逛,但他看到陈镜开的房间时,大为称赞:“不错啊。没想到我们运动员的房间能保持如此整洁。”在1960年元旦的联欢晚会上,周总理鼓励陈镜开,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尤其是运动员,更不能涉及。陈镜开永记于心,直到今天,他依然坚持不染烟酒。在接受记者采访后,陈镜开挥笔深情地在签名本上写道:“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领导对我的关心,我都会时时刻刻记在心上。”陈老还给记者带来了前年荣高棠给他寄来的一封信。那是2006年6月6日,第二天就是陈老打破世界纪录50周年的纪念日。由于身体不适,荣老无法亲自前来为陈镜开祝贺,他托人送来了这封信。信上写着“祝贺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50周年!”等字样。拿着这封信,想着2006年底逝世的荣老,陈镜开不禁热泪盈眶。
“没有这些领导长期这么关心和支持体育,中国体育很难得到如此快的发展。”陈镜开说,他在当广东体委副主任的日子,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前我们训练环境和设施都比较落后,还饱受文革之苦,现在的运动员比我们幸福多了,衣食住行都有保障,国家体育大氛围非常好,也更容易出好成绩。希望他们能珍惜现在这么好的训练条件,刻苦训练,为国争光。”
陈镜开指着侄子陈伟强,“你看他,要不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大家庭,他怎么可能参加1984年奥运会,更不可能夺得奥运冠军。”没能参加奥运会是陈镜开的遗憾,但陈伟强在洛杉矶奥运夺冠,也弥补了他的遗憾,也替他实现了奥运梦想。
后记:
这是一年前的采访稿件,之所以放到现在才发表,原因是陈镜开向来比较低调,他自己不想过多的宣传,“毕竟辉煌都是以前的,现在只是一名普通人而已。”他说,北京奥运会前,要多采访改革开放下,中国体育发展的成就,人民如何更好地锻炼和健身,中国健儿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如何备战北京奥运会,训练如何刻苦等等。
现在,北京奥运会已圆满落幕。与陈镜开所预料的一样,中国代表团取得了空前的胜利,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他预言北京奥运会将是改革开放和举国体制的成功典范。
在广州较场西路的老体委宿舍大院里,经常能见到陈镜开与其他退休老同志一起下棋的身影。傍晚在附近的菜市场,如果见到这位73岁的中国体育英雄在买菜,也不要惊讶和诧异。晚年的陈镜开过着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天天陪着子女一起过日子,享受平常人所拥有的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