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体育史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10-12-03    作者:曹毓民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03
  字体:(     ) 关闭窗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孕育和滋养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对地方高校的办学实践,特别是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引领四大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文化资源。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

  地方高校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既是学科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资源,也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内容,利用地域文化开展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

  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素材,将特色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的特色人文资源紧密结合,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形成。同时,以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地方高校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创造出大量关于地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发展。地域文化的自然资源为地方高校相关自然科学学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自然资源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独特性,地方高校特别是资源型城市中的地方高校,在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地域中的各种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从而使学科建设与地域自然条件相结合而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建设特色学科,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不同的地方人物性格,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方高校主要培养的是本地区的人才,生源主要来自于本地,以服务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直接决定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地域文化同时也丰富和深化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地域文化核心精神是丰富的,地方高校通过对地域文化核心精神的提炼和阐释,引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实际工作中去。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地方高校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源头活水,作为社会主义办学理念指导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可以避免千校一面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鲜明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地域文化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从地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充实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办学实践中,有利于地方高校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有利于地方高校更加融入地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作用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效果的集中显示,但具体到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会因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及各自校园文化的特色,而在服务社会的方式和维度上有所差异。一是地域文化引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层次和方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态势,要求为之提供不同层次和方向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服务,地方高校能很好的适应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知识、劳动力变化的需求。二是地方高校以地域文化为载体服务地方发展。根据地域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形成的地域文化,地方高校特别是资源型城市中的地方高校,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学科以及地域中的各种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使高校的学科建设通过与地域自然条件及形成的资源文化相结合而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三是地方高校依托地域文化与地方社会实现资源交换。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的资源交换,这种资源的交换往往也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高校面临比部委高校更为敏感的市场规律的挑战。地方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必须以地域文化为依托,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融汇共进

  文化引领正在成为高等学校的第四大职能。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吸收地域文化营养,地方高校通过校园文化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将积极、健康、主流的思想文化引入地方,使地域文化通过高校校园文化的催化作用实现创新和发展。一是地域文化涵养熏陶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师生员工作为学校所在地域的居民,自然要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情趣。师生员工对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二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并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对地域文化建设具有强有力的引领作用。校园内发生的文化事件,尤其是一些文化名人的壮举和轶事往往对地域文化的变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三是加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合作。校地双方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高校与地方双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互利互赢的基础上搭建交流平台,实现互动。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共建与联合办学是一种成功模式。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地方大众文化,同时应有批判性地、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积极健康、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作者系苏州科技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1. 地方高校如何与地域文化互动
    2. 挖掘地域文化富矿 丰富学校教育资源
    3. 科学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4. 科学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以琼学为例
    5. 大学应成为地域文化的领跑者
    6. 地域文化也是竞争力
    7. 地域文化研究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的重大意义
    8. 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名片”
    9. 地域文化拉动幼儿园游戏课题创设
    10. 程志宇:品牌的地域文化性格及塑造策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