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 2010-04-12    作者:万钢 陈希 等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4-12
  字体:(     ) 关闭窗口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共同体的共同责任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杜祥琬

  当前院士队伍的科学道德建设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工程院从建院开始就把加强院士的科学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在1997年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本着“院士自律、完善制度、弘扬楷模、社会监督”的精神工作,先后颁布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若干自律规定》、《中国工程院关于对涉及院士科学道德问题投诉件的处理规定》等文件,明确了对各种涉及违反科学道德行为准则情况的处理办法,并按照这些制度开展工作。

  近年来的一些事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加强科研团队(包括院士的助手和学生)科研诚信教育、完善必要的制度和改进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最近几次院士增选工作后,中国工程院专门给新当选院士及其所在单位发出公开信,分别提出八条共勉和三点建议。在目前开展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建设研究”中,把与院士科学道德建设相关的问题单列专题进行研究,以促进院士队伍的健康发展,更好发挥院士群体作用。

  院士群体是科技界的组成部分。加强科技界的科学道德建设是我国科技共同体,包括工程院的共同责任。在2009年6月的工程院全体院士大会上,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作了“进一步加强工程院和工程科技界的科学道德建设”的报告。在9月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道德论坛”上,作了“科技繁荣与科学道德”的主旨报告,系统归纳了我国科技界在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存在的13类问题和存在问题的六个根源,提出了从四个方面构建科技诚信建设工作体系的16点建议。我们认为,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界的一项基本建设,既是战略性的长期任务,又具有紧迫性。要解决科技界存在的问题,需要很好地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法制相结合的科技诚信工作体系。

  科技界是全社会的一个群体。科技界的诚信建设既离不开全社会的大环境,同时也对全社会的诚信建设负有责任。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社会上不正之风带来的公信力下降,从学生的诚实,到企业的诚信乃至领导干部品行,出现问题屡见不鲜,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支柱,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是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也是逐步改善科技界诚信建设面貌的治本之策。我们将与全国科技界一道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工程院和科技界的科学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

要在良好的教育和制度环境中 塑造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在座谈会上,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代表也针对我国当前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采取的对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认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也是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介绍说,针对去年年初媒体报道的浙大教师论文造假事件,学校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严肃查处。同时进一步加强正面教育,请专家进行学术诚信方面的宣讲,梳理和完善《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术论文(著作)发表的通知》等学术管理规范,并对学术不端行为举报进行认真的调查处理。去年以来,学校对经调查属实的11起案例据情定性,对当事人给予了严肃处理。通过这些举措,使抄袭剽窃、一稿多发、不规范引用等学术不端现象得到了遏制,并营造出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学校还根据目前很大部分论文是由研究生和导师合作完成,且通常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投稿的实际情况,专门出台了“五不准”的规定,即不准代通讯作者投稿、不准擅入通讯作者的期刊帐户和电子邮件、不准设立公共投稿帐户、不准代签版权转让页、不准泄露投稿联络信息,以规范论文投稿环节,防患于未然。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在发言中重点谈到科研诚信建设与科研管理的关系。他认为,科研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有效推进。在加强科研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使之更加符合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应改革科技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在进行科技成果评价时,要遵循科学、技术、工程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活动的客观发展规律。他建议,对基础研究成果,应依据其对学科或科技发展所起的实质性推动作用,主要由公认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来评价奖励,而对技术和应用研究成果,应该考察其实际应用效果和推广情况,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等来评判和奖励,使那些真正在学术界站得住脚的基础研究成果、真正能够经受市场检验的应用研究成果得到恰当的评价和奖励。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许建民院士也认为,目前评价机制相对单一,重论文、成果数量,轻研究质量,加之人均科研经费较低,一些科研人员热衷于申请资助项目,影响单位整体科研安排。因此,他建议应加大用人单位评价科研人员的自主权。郭雷、许建民院士还建议,在我国目前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应更好地进行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如严格限制个人承担重大研究课题数目;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在明确科研主体责任的情况下,加大对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避免分散研究。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在发言中强调了教育在促进培养我国科技工作者诚信严谨美德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大学是育人之所,是科技工作者的摇篮,教育青年一代“诚信为人、严谨为学”是大学的责任,大学理应成为学风建设的首善之地。龚克校长从三方面讨论了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他认为,诚信道德缺失是重要的内因。诚信教育本是德育的基础内涵,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实施,建议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加强诚信教育。天津大学从2008年探索更加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第二,学术规范不健全和不到位也是造成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因不了解、不理解规范而误入歧途。大学有责任制定严格而且完整的学术规范并加以执行。天津大学制定了学术规范及相应制度,并在研究生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入学教育中加入了宣讲学术规范的环节。第三,在现实的学术环境中,有不少评价、激励方面的因素助长了浮躁之气和学术失范与不端行为的滋生,建议大大减少各种名目的评衔和评奖。 

    1. 以学风建设促进党风建设
    2. 学术的天空需要净化
    3. 学术评价何以必要与可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