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庆祝《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1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陈奎元院长,向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创办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和老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辛勤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院学术理论报刊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广大读者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亲临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中宣部以及新闻出版总署、各有关部门的及时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作为在当代中国学术理论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理论报刊,《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这“一报一刊”从一开始就承担着不同寻常的使命,对繁荣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显要作用。在庆祝《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1周年之际,回顾它们的成长历程,总结办报办刊经验,将使我们获得宝贵的教益,把“一报一刊”办得更好、更有影响力。
一、《中国社会科学》的创办,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为开创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平台
重视报刊工作,重视学术理论报刊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而且亲自创办了多种刊物和报纸。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组织创办了多种红色报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创办了一系列学术理论期刊。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前身的《历史研究》编辑部,就是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示下成立的。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正是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以胡乔木同志为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集体,站在推动思想解放、开创繁荣学术、发展理论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决定创办《中国社会科学》。这一决策顺应了时代潮流,得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广泛赞成和大力支持。
创办一份能反映国家级学术理论水平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刊物,不但带动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而且也带动和推动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中国社会科学》从一诞生,就在老一辈理论家和学术大师们的直接领导下,以正确的理论方向、宏大的研究气魄和严格的学术标准,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尊重。30年来,一大批能体现当代中国学术理论水平的优秀论文通过《中国社会科学》刊发出来、传播出去,成为深刻影响时代发展、促进理论创新、推动学术进步的先进文化生产力;一大批中青年学者通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在学术界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影响学术发展的带头人;一大批优秀成果伴随着《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和英文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国外学术界了解中国学术、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30年的历程表明,创办《中国社会科学》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当代中国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需要《中国社会科学》这样一份标志性、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办《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学术和党的理论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一刻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指南。《中国社会科学》凝聚着一代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导者、理论家、学问家和全体工作者、爱好者的心血。以胡乔木同志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领导,创办了这份刊物,筚路蓝缕,为其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胡绳同志于1994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第一届编委会主任,李铁映同志于1999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第二届编委会主任,他们均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陈奎元同志于2003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第三届编委会主任,他高度重视编委会工作,精心指导,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还有更多的工作在编辑第一线的同志们,为这份刊物的创办和发展,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他们对中国学术和党的理论创新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