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探索适合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 2010-07-15    作者:姬建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学术评价体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它规范着科学研究的取向,是科研资源配置、力量组合、专业分布的形塑力量之一,也是决定某一阶段内学术共同体是否具备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但如何建立既科学合理又合乎中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之后,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国内的科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即所谓“学术国际化”。学术的国际化伴随着学术评价的国际化,但这一学术评价国际化的过程基本上是把国外已经成型的评价体系引入到国内学术界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就是把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建立的SCI、SSCI、AHCI三大科学引文索引系统引介到国内的过程。这种学术评价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学术评价与学术研究在衍生时序上的倒置。国际化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在西方的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遵照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自发产生的,其产生的合适时机和相应基础都决定了学术评价本身的角色在于辅助性地规范和引导科学研究;而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标准的引入则是一种生硬的嫁接,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标准先行、削足适履、移花接木,自然不符合中国国情。二是国内评价机构凌驾于学术共同体之上,从而使得整个评价体系具有一种工具主义色彩。

  应该肯定,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已能顺利地在30多个国家的约1500种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大增。但此间显现的弊端、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对国外评价体系的推崇使得国内的优秀科研论文大量外流,大家都以在国外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为荣,国内的研究界颇似国外学术期刊设在中国的代工厂。二是对影响因子的强调使国内学术期刊处境尴尬。国内的学术期刊起步晚,作者群力量薄弱,影响因子自然比不过国外同类期刊,而国内的学术评价标准和机构又唯影响因子马首是瞻,其结果便是千军万马挤国外期刊的独木桥,国内学术期刊反倒陷入了难觅优秀论文的境地。三是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工具意识使得科学研究本身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急功近利,浮躁短视,片面地追求发文数量,过分强调核心期刊,讲究立竿见影,追求经济利益,这些投机取巧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导致学术界的腐败问题。近几年屡屡爆出的学术抄袭、造假丑闻与这种学术评价体系不无关系。

  由于学科的差异,国内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先行一步,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何去何从,同样发人深思。从学术界目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势看,人文社会科学界也在效仿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方式,如法炮制一番,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律和学科性质迥然不同于自然科学,要建立其评价体系,必须考虑它自身的特点,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因个性而存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方法、价值取向、评判标准和发展路径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其研究也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整齐划一。如果仿效自然科学的办法,直接从国际上引一套评价规则过来,似乎只能把淮南之橘变成淮北之枳了。

  其次,人文社会科学关乎文化主权。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长期积淀、不断演化升华的产物,是社会、族群的系统化精神内核,也是一个民族传承延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文化主权的概念日益深人人心,文化安全同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一样,都是国家最大利益之所在。如果因循国内自然科学的做法,亦步亦趋地以西方的学术评价标准来规制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其结果必将是中国特色逐步丧失,文化主权遭到消解,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会日渐弱化。

  再次,学术评价机构应回归自身应有的角色。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适当剥离学术评价机构与学术资源分配之间过于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学术评价力量的强调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

  最后,因学制宜、因时制宜的评价思维和评价手段。在网络普及、电子出版方兴未艾的今天,一些旧有的评价方法应适当变革,诸如web即年下载率、电子文献点击率等新的评价指标需要引人到评价体系中来,以保证评价的科学公允。此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观性强,价值评判标准多样,相应的学术评价体系也应该在计量统计评价方法之外,增加同行评议的权重,以此减少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肤浅研究,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活力。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1. 学术评价何以必要与可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