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上书第315页。
(48)上书第314页。
(49)上书第303页。
(50)参阅《中国思想通史》第一章第一节。
(51)《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136页。
(52)《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选集》(上)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3)侯外庐去世以后,其门人弟子承继着他的学术事业,在大体保持着侯外庐学派传统、风格的同时,又在学术上各有所成。张岂之主持完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史》;田昌武致力于古代社会史的研究;陈谷嘉在湖湘学派研究上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祝瑞开贯通中国思想发展过程的系列著述;卢钟锋的《中国传统学术史》,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黄宣民发掘泰州学派新史料,又对颜钧作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崔大华既深入考研庄周之学,又完成了《儒学通论》;姜广辉在已有个人著作《理学与中国文化》、《走出理学》的基础上,目前正领导着志同道合者进行着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研究;……所有这些,都是侯外庐学派至今仍在发展、仍保持着学术生命力的表现。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9、83页。
(55)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第40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56)参见林甘泉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
(57)参见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
(58)同上。
(59)参见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何干之《中国社会史论战》。
(60)同上。
(61)以上诸说,分别参阅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王渔邨(王亚南)《中国社会经济史纲》(生活书店1936年版)、杜最之《古代中国研究批判引论》(《读书杂志》第二卷第二、三期合刊)、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同上)、胡秋原《略覆孙卓章君并略论中国社会之性质》(同上)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读书杂志》第二卷第七、八期合刊)、王宜昌《中国社会史论史》(《读书杂志》第二卷第二、三期合刊)、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等。
(62)20世纪30年代以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在苏联很长时期曾被视为禁区。二次大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亚、非、拉国家走向独立发展道路,这促使一些国家的学者去研究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文化状况,探讨它们的社会发展前途,从而再次提出了来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当然,人们对这问题的看法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在中国,这个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受学者关注,学者们不断对它进行理论探讨。有意思的是,那些在社会史论战中打着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幌子、实则在政治上别有用心的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却不再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了。
(63)《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即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译本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64)《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9页。
(65)《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第5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66)上书第2页。
(67)上书第208页。
(68)上书第209页。
(69)《韧的追求》第235页。
(70)上书第253—254页。
(71)《中国封建社会史论》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2)上书第35、28页。
(73)《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第20页,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
(74)《资本论》第3卷第1032页。
(75)《马克思论印度》第7—8页,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76)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第21—22页。
(77)与封建土地国有制相适应,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通过县乡亭编制下的“令户制”进行。在封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仅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甚至连占有权也谈不上。
(78)《中国封建社会史论》第76页。
(79)上书第125、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