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与农民阶级所展开的阶级斗争。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即产生了阶级,而阶级又由不同阶层组成。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方法和基本观点,具体分析阶级的存在、阶级内部的阶层状况、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间的矛盾、冲突、斗争)等,无疑是历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科学路径。侯外庐对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以及农民阶级所展开的阶级斗争的研究,为我们科学地而非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和唯物史观学说来研究历史留下了光辉范例。他这方面的史学思想,同样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的研究中,学者多将地主阶级分为大、中、小阶层,而侯外庐对这种方法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单纯以占有土地数量以及地租额的多少来区分地主阶级中的不同阶层,并不足以揭示封建生产方式的本质,尤其是不足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封建主义普遍原理的论述,如:封建制度中,私有财产是特权即例外权的类存在;(99)王权就是私有财产的权力;(180)形式上的不平等的等级法律是由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构成的整个阶梯(101)等等,把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大体分为三个阶层:皇族地主、豪族地主(即豪门、豪强)、庶族地主(或细族、寒门)。侯外庐对此综论道:因了封建品级结构是和倒行逆施的土地权力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皇族地主占据了封建社会整个阶梯的顶端,豪族地主最早是由先秦六国世族转化而来的,这个阶级集团从秦汉一直到后来都很巩固。这种豪强地主之所以有它的根基,是因为它附着在村社的村落的自治体上。这种村社是古代制的残余,古代叫“乡党”,秦汉叫乡曲、闾里,是一种家族的血缘关系更固定的地望形式。它占有依附性的宾客、家兵、部曲,荫附或徒附人户,成为一种政治、经济、军事与宗法关系紧密结合的特殊强大的封建势力,如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说的,“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邛然以门第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第而用之。”故其历久而不衰。我把它称为“品级性”地主。庶族地主指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等级微贱的富有者。他们有占有土地权,也能支配奴隶和招引客户,但不享有免役权,一般要负担国家的课税。我把它称为“非品级性”或“半品级性”地主。
豪族地主和庶族大地主都是封建专制主义的重要社会支柱,都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皇权,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这区别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特权者的身份,或者说是否入于官品或品题的等级,从而是否具有特别的与封建国家相联系的职能。他认为:“在封建阶级内部,皇族地主、豪族地主、庶族地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三角关系。豪族地主既有支持皇权的一面,又有对抗皇权的一面。他们支持皇权是为了得到皇权的支持,借以取得更多更大的封建特权。但是,他们又惧怕皇权对其兼并土地、依附人户的限制,因而常与皇权发生矛盾。庶族地主则更多地拥护皇权,以便反对豪族地主之武断乡曲,阻碍其自身的发展。皇族地主也需要得到庶族地主的支持,借以限制豪族地主的势力,因而通过不究门第的科举考试,从庶族中选拔优秀分子参加‘品级联合’。在封建社会前期,豪族地主占有极大的势力,经过农民战争的打击,隋唐二代王朝实行的限制政策,其势力已逐渐衰微,而庶族地主的势力则日益抬头。因此,我认为,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彼此势力的消长,在很大程度上更反映出封建社会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也是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102)尽管地主阶级内部有皇族地主、豪族地主、庶族地主不同阶层的区分,但作为一个阶级整体,地主阶级在中国封建社会社会始终居于统治地位,而作为其对立面的农民阶级则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当农民阶级难以承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时,便会奋起展开同地主阶级的斗争。这样,“漫长的中世纪,充满着农民反抗压迫和贫困的斗争,贯穿着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起义。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严刑峻法,特别是利用农村公社的家族血缘关系所制订的族诛法、大逆不道法以及户婚律,并没有因了闾里连坐或三长连罪,把农民的斗争削弱;相反地,如恩格斯论德国农民战争所指出的,马克公社反而成了大规模起义的有利因素,在中国,农村公社也反而成了农民大规模起义的或合族或举乡暴动的有利因素。所谓‘起于闾左’,所谓合村合乡逃亡,即意味着农民利用着一种规模宏大的组织形式。”(103)
侯外庐研究中国历史,充分注意到“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有时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战争,影响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不同时期农民战争纲领口号不仅反映出被压迫阶级的要求与愿望,而且往往以强力把它塞进人们的头脑,在社会上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反映,尤其影响到等级微贱的庶族阶层的‘异端’运动和‘异端’思想。”(104)因此,他十分重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及其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他撰写《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发表在1959年第4期《历史研究》上。该文从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特点予以扼要说明。他既宏论道:起义农民在反抗封建主义的斗争口号下,表现出的不同的反抗思想或空想,曾经影响过等级微贱的庶族阶层的“异端”运动和“异端”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民以及异端的思想也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通过宗教形式或纲领口号形式而透露出阶级斗争的真实历史,表现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