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风气健康向上,便能引领学术研究者严谨治学、求真务实,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生活于其中的年轻学子也会受到熏陶而心性高洁,奋发向上。
学术风气是学者人格、学术精神、学术取向、学术方法、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它是无形的,却对一个时代、地区、单位的学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高校而言,它还对人才培养起着直接作用。学术风气健康向上,便能引领学术研究者严谨治学、求真务实,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生活于其中的年轻学子也会受到熏陶而心性高洁,奋发向上。反之则导致学者放弃学术的精神品质而粗制滥造,沽名钓誉,最终造成一个时代或区域学术质量的整体下滑。
下面我们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个案说说这一问题。西南联大被认为创造了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是不朽的丰碑。在当时敌机轰炸、物质困乏、生活清贫的艰苦条件下,联大师生不为忧患所动,坚定心志,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以学者特有的方式关怀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延续孜孜探索,创造了大量思想文化精品,如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金岳霖的《知识论》、贺麟的《文化与人生》、钱穆的《国史大纲》等现代学术经典都是联大时期写成的。联大学术在我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和里程碑地位,正如白之瀚所说:“当大敌深入,合师弟子数千人,冒危犯难,奔徙万里之地,颠沛匾乏,极生人之至艰,而搏附坚固,磨且愈光,赅振古以来所未有也,夐乎伟矣!”联大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取得辉煌成就,与它的学术风气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946年,联大复员,云南全省商会联合会和昆明市商会代表云南父老为感谢联大对云南的贡献,请云南地方耆宿、云南大学教授白之瀚撰写《公送国立四南联合大学北归复校序》赠给联大,其中有一段话极为精辟地概括了联大的学术风气:
一为学界风气之转移也。……自联合大学南来,亲见其蒙艰难,贞锲而弗舍,举亨困、夷险、祸福,胥不能夺其志。因推阐其本末一贯之理,知夫施诸治学,则为一空依傍,实事求是;见诸行事,则为知耻适义,独立无惧;反之于身,则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推之于人,则为直道而行,爱之以德。盖析之则为个人之品格,合之则为一校之学风,其不志温饱,特全德表著之一端耳。观联合大学诸先生,类多在事数十年,乃至笃守以终身,是岂菲食恶衣所能尽哉!惟其然也,故能以不厌不倦者自敬其业,而业乃久;以不忧不惑者自乐其道,而道乃尊。夫然后教育事业之神圣,学术思想之尊严,乃有所附丽,而可久维于不敝。如是熏习而楷模焉,久与俱化,他日士气民风,央然丕变,溯厥从来,知必有所由矣。
白之瀚指出,联大学者在忧患中而能始终如一,困难、艰险、灾祸都不能改变他们的志向,“以不厌不倦者自敬其业”,“以不忧不惑者自乐其道”,治学重视独创,实事求是;做事辨明廉耻,追求正义,独立自主,不苟且,不畏惧,进入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大丈夫境界,因而创造了不朽的学术事业,并受到人们的尊重。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达到了“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的要求:刚强、精进、坚韧和卓越。在这里,白之瀚指出教育事业的神圣,学术思想的尊严附丽于学者的精神,这是极有见地的。而这些应该是联大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要向联大学习的最根本的东西。
联大优良的学风熏陶了学生,他们一方面在学术和人格修养上致力于锻造出大量各方面的优秀专家,另一方面对国家民族的现实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保持高度关切和热情,抗战时大量学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抗战胜利后又为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两者的统一,使联大培养的学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成为体现高等教育最佳育人效果的一代“人杰”。联大培养的学生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人(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4人(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6人(加上教师共8人:郭永怀、赵九章、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朱光亚、王希季、邓稼先),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0多人,以及一批享誉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及文学家。据统计,联大八年培养的杰出人物超过联大组建以前清华、北大、南开培养的人数的总和。
学风能影响士风和民风,影响国家和民族未来。白之瀚说忧患能够激发国家民族潜力,开启新的气运,但这种作用肇始于“学府哲人”。日本侵华,导致三校播迁,僻处边徼,遭受磨难,是不幸;但外来的压力迫使国家民族吐故纳新,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又是不幸之幸。序文认为三校北返复员后,对于开拓文明、开启中华民族的新前途负有重大使命。他相信三校能完成这一使命,把“华夏举族”之命运托付给了联合大学。后来的事实证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确实为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当前的学术风气总体说来不能令人满意。虽然仍有一批学者不问得失,孜孜不倦地从事严肃的学术创造,使我们的时代仍有学术精品产出,但学术风气有不太健康的因素,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层出不穷、学术泡沫泛滥却得不到有效遏制就是其表现。这种状况,制约了学术发展,也戕害了年轻学子,并进一步恶化了文化环境和社会风气。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术工作者太看重世俗利益,为职称、金钱、升官和虚名而学术,忘记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终极目的。于是学术也就得不到社会的充分尊重。学界中人必须直面现实,像联大学者那样,强化自己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少一些功利的考量,多一些精神的担当,营造优良学术风气,“析之则为个人之品格,合之则为一校之学风”,扩展而为一时代之学风,当代的学术才会在中华民族崛起和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并体现其存在价值。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