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0页。
[②]《中央宣传部关于胡风及胡风集团骨干分子的著作和翻译书籍的处理办法的通知》(1955年7月28日)。
[③]林默涵述,黄华英整理:《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④]梅志:《历史的真实——读林默涵同志〈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
[⑤]康濯:《〈文艺报〉与胡风冤案》,《文艺报》1989年11月4日、18日。
[⑥]黎之:《回忆与思考——关于“胡风事件”》,《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3期;黎之:《回忆与思考——关于“胡风事件”的补充》,《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4期。
[⑦]黎辛:《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
[⑧]叶遥:《我所记得的有关胡风冤案“第一批材料”及其他》,《文艺报》1997年11月29日。
[⑨]王康:《我参加审查胡风案的经历》,《百年潮》1999年第12期。
[⑩]孙振:《“胡风案件”的前前后后》,《人民公安》2000年第2期。
[11]《人民日报》,1989年5月25日第4版。
[12]文振庭、范际燕主编《胡风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人民日报》1953年1月31日。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1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1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第670页。
[1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第36页。
[19]陈辽:《胡风文艺思想评议》,《中国》1985年第3期。
[20]徐文玉:《胡风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40页。
[21]夏中义:《胡风意见书的历史重估》,《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2期。
[22]钱理群:《胡风与五四文学传统》,《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23]何满子:《无法回避的人物》,《出版广角》1999年第5期。
[24]黄曼君:《回到历史的原初语境——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再思考》,《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25]《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6]《我亲历的文坛往事·忆大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页。
[27]《我与胡风(增订本)》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4页。
[28]绿原:《试叩命运之门——关于“三十万言”的回忆与思考》,《我亲历的文坛往事·忆大事》第405页。
[29]吴永平:《细读胡风“给党中央的信”》,《书屋》2004年第11期。
[3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第671页。
[3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第36页。
[33]舒芜问答,奚纯整理:《第一批胡风材料发表前后》,《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
[34]叶遥:《我所记得的有关胡风冤案“第一批材料”及其他》,《文艺报》1997年11月29日。
[35]郑也夫:《我之“舒芜观”及其他》,《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
[36]林默涵述,黄华英整理:《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37]张业松:《关于舒芜先生的是非》,《书屋》2000年第11期。
[38]吴永平:《细读胡风之〈关于舒芜问题〉——兼及“将私人通信用于公共事务”问题》,《江汉论坛》2005年第11期。
[39]康濯:《〈文艺报〉与胡风冤案》,《文艺报》1989年11月4日、18日。
[40]《我亲历的文坛往事·忆大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41]《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页。
[42]王康:《我参加审查胡风案的经历》,《百年潮》1999年第12期。
[43]林默涵述,黄华英整理:《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44]康濯:《〈文艺报〉与胡风冤案》,《文艺报》1989年11月4日、18日。
[45]张大伟:《胡风文艺思想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6]林贤治:《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上、下),《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4、5期。
[47]万同林:《1995:胡风事件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海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48]温儒敏为《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所作的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Ⅵ页。
[49]孙振:《“胡风案件”的前前后后》,《人民公安》2000年第2期。
[50]黎辛:《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
[51]晓风:《昭血胡风一波三折的背后》,《中国社会导刊》2002年第10期。
[52]周正章:《胡风的追悼会与三次平反》,《文史精华》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