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专业的民俗博物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有相关学科及其基础理论的支撑。建立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需要民间的物质文化研究作支撑,而在我国的民俗学学科建设中,对于民俗文化中物质文化的研究却显得较为薄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俗学研究受到歧视。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的高校院系调整中,民俗学作为专业学科被删除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俗学学科得以恢复。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之初,曾有不少学者提出建立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的建议。当时,这一设想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民俗博物馆由谁来建,谁做主管部门?一般情况下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管理、文化类的展馆由文化部门管理,民俗博物馆属于哪个部门管理至今尚不明确。
不能忽视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
在我国众多博物馆中,有些也在做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工作。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已经立项,其中就有民俗文化专馆。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国家的民俗博物馆”。至于今后国家是否会立项建设专门的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现在还很难预料。但是,如果我们要建设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考虑和解决。
我国各地区的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在民俗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就目前情况看,现有的调研报告、论文以及专著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需要全面反映各地区人民的民间社会生活,但是,反映什么、怎么反映、通过何种方式反映,这些都是难题。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需要大量过去的民间器物以及相关研究来支持。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非常快,当代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生活中使用的物品与现在已完全不同。比如,民间木版年画就很难与现代化的房间格局相搭配。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被弄得不伦不类。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俗学研究忽视了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不注重实物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可是,我们要建设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就不能仅用照片、文字、图表去表现或者用现代人的表演来再现过去的民俗文化。我们需要用过去各种各样的民间物品来构成旧时民间物质文化的大体形态,然后再加上相关的说明,来告诉人们过去民间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价值标准等。
由于很多民俗事物是依托于生活方式存在的,所以当我们认识到有些事物不是封建、迷信、落后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找,它们都已消失了。所以,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建设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恐怕很难实施。
建民俗博物馆是为了“消灭”它
过去的民俗学教材多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待民俗文化,实际上,民俗学应是当代学,即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社会生活中鲜活、延续的民俗文化现象,而不是从社会生活中被分离出来,成为我们参观、欣赏和研究的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建民俗博物馆是为了在将来“消灭”民俗博物馆。这是因为,民俗源于民间,是由民众创造和享用的,是民众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如今,它却因为多方面的因素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恢复和重建。
民俗文化的传承不具备财富意义上的功利性,民俗就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民间文化传统强调参与性,只有群众真正参与进去,才能共同创造和传承民俗文化。建设民俗博物馆的目的是以民俗博物馆为基地,通过宣传、推广、传承来恢复和重建传统的民俗文化,让民俗重回民众的生活中。当传统民俗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得到恢复时,我们就不需要再建民俗博物馆了。现在看来,这只是一个非常遥远的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