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与经验启示
发布时间: 2012-08-28    作者:王雪竹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08-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六)关于文化建设的显著成就

  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如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讲:“被中国人民学会了的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又一名走狗蒋介石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对于中国红军的拦阻,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精卫,第四仗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蒋介石等一切反动派的统治。”[10]P1515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三十年曲折艰辛的探索,党的文化理论和实践典型地浓缩了文化转型的内涵和成果,“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7]P165-166,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主体地位。毋庸讳言,囿于国际国内条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左”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干扰,出现过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和挫折,阻碍甚至扰乱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尽管“有曲折,有错误,基本方面还是对的”。[14]P296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在科技方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在教育领域,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18]

  二、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强调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文化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高度重视文化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更加注重文化的战略地位,把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看成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投入不够,规划部署不够,还没有真正从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在思想观念中,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部署、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冲击,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严重损害;一些社会成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恶性膨胀,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和国家观念淡漠,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任务更加紧迫,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传播方式迅猛发展,各种价值观念、各种文化思潮、各种利益诉求及表达更为便捷,提高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坚持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正确认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产业、经济属性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批判和吸收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开放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文化中国化。

  (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15]P369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就丧失了立党立国的根本,丧失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要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旧文化,建设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善于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正确方向和科学精神有机统一起来

  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刻反映了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二为”方向,要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一要引导其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以弘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焕发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要倡导树立精品意识,以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符合人民需求、时代需要,经得起时代筛选的精品力作;三要引导其坚定不移地为净化文化环境贡献力量。对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渲染娱乐性的 “文化垃圾”, 以及各种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自觉反对和抵制。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造精神,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在艺术发展上提倡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使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对“二为”方向的理解出现过片面、简单和绝对,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为政治服务,使得一些主旋律作品显得概念化、脸谱化,缺少吸引力;近些年我们强调贯彻“双百”方针,但也有些人有过绝对化的理解,认为文化产品的形式、内容可以无所顾忌,不受任何限制。这些都是片面、孤立、机械理解文化指导方针的结果。很明显,“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容不得误读,不可偏废。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统一起来的具体体现是既能够树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能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既要勇于管理,还要善于管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通过二者有机结合,促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五)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反观现实,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任务更加紧迫。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处于由试点向面上推开的关键时期,进入了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阶段。一些地区和单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束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相当数量的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还未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壁垒,制约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的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存在“散、小、弱、差”,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都在呼唤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束缚和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破除,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的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六)坚持尊重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把知识分子问题作为关系改革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把知识分子视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始终遵循知识创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当前,不同地区文化从业人员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类文化人才短缺的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文化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各艺术门类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仍需加大;熟悉市场经营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短缺。鉴于此,只有努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注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知识分子进行理论创新,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才能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邓小平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1).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