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次飞跃中实现自身价值转型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三十年的发展探索,正是坚持解放思想,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和政治桎梏,逐步向“为现代化服务”价值转型的过程。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转型过程,是在三次飞跃中实现的。
第一次:“转轨”与“变型”(上世纪80年代)
“文革” 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像全国一样,就是通过思想解放,推进全市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也实现自身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上来。基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北京市当时要做的具体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要解放思想,推动以“天安门事件”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冤假错案的平反;二是克服特有阻力,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前项工作,于1980年前后基本完成;后项工作自1979至1985年,历时将近6年。
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特别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对思想政治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北京市来说,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部分干部自身的原因,这种转变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是艰难的。到了1984年,北京市“宣传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还“比较深”,“和经济战线比较起来,要深得多。”于是,新形势的经济改革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任务更加具体,要求更加迫切;而同时,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与新形势的不适应性也更加凸显了。
在这种大形势大趋势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中共北京市委召开系列会议,组织研究讨论。1985年1月,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王大明同志,在全市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市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转轨”“变型”的任务。他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改革的步伐,也要有一个‘转轨’‘变型’的过程。‘转轨’,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转到为四化,为翻番,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轨道上来。‘变型’,就是从封闭的、单纯业务型的宣传单位,转为开放型、服务性的宣传单位。”之后,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按照经济改革需要开展工作,努力实现自身的“转轨”“变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和工作习惯在实践中逐步弱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实践不断加强。
第二次:从“内线”转移到 “外线”(上世纪90年代)
1990年前后,在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剧烈变动。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和应对严峻的国际变局,如何把握和驾驭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大局,是关系着中国改革能否继续,发展能否持续,稳定能否持久的重大问题。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一些人和媒体绷紧了政治神经,动辄以姓“资”姓“社”标准衡量事物,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大有了死灰复燃的势头。改革发展要奋力前行,就必须勇敢地打破这种思想僵化和倒退!全党面临着第二次思想解放的艰巨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