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改进文风、讲“百姓话”是理论大众化的关键所在,只有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理论宣传要贴近群众、掌握群众,必须有良好的文风。理论大众化成效如何,在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有没有好的文风。文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文风反映作风、体现党风。如果不良文风盛行,就会使群众对理论宣传敬而远之。推进理论大众化,需要进一步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让人感到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语言是传播理论、交流思想的基本载体。理论大众化关键在于与群众有共同语言,善于讲大众话语。《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和《七个“怎么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求语言通俗化、大众化。无论是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阐述,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都努力做到通俗易懂。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他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都不过千余字,感情真挚、说理透彻、言简意赅,是运用群众语言的典范。改进文风,一定要坚持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生活、熟悉群众话语,讲短话、新话,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努力使我们的语言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当然,在强调通俗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庸俗化、片面化、简单化。
实践最有说服力,事实是最硬的道理。从实践破题、用实践立论、拿实践论证,是开展理论大众化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改进文风的重要着力点。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部最生动、最鲜活的教科书,是推进理论大众化的丰富资源和有力支撑。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来分析问题,结合党和人民攻坚克难的非凡创举来论证问题,揭示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增强党的理论的现实感召力。要善于用客观事实说话,用典型案例说话,用群众的切身感受说话,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口号到口号。只有这样,道理才不会抽象空洞,才更容易增进人们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五、丰富载体、广泛传播是理论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只有用好大众传媒、创新方法手段,才能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理论大众化过程,实际上是理论不断向人民大众传播,逐步向人民大众贴近的过程。要使科学理论真正走向普通群众,必须积极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适应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充分运用多种载体手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搭建工作平台,不断拓展传播渠道。
当今时代是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理论大众化,一定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党报党刊权威性强、覆盖面广,都市类报纸直接面向百姓、贴近生活,广播电视形象生动、受众面广,图书出版容量大、品种多,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都是理论大众化的重要阵地。要继续发挥好报刊、广播、电视在理论宣传普及中的重要作用,讲究宣传艺术,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办好报纸理论版,丰富体裁内容,多推出读者愿看、爱看的通俗文章。要办好广播电视理论类栏目,探索音视频手段同理论内容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广播电视理论宣传品牌。要高度重视通俗理论读物的出版工作,加强选题策划、加强组织协调,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图书。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的革命性变化。应当充分认识互联网在大众化传播方面的特殊功能和巨大潜力,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和网民接受的新特点,善于运用各种网络传播手段,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加大网上理论宣传力度,努力把互联网打造成为理论大众化的崭新平台。
推进理论大众化,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增强整体效能。要认真总结这些年理论宣传普及的经验,广泛开展面对面宣讲、巡回报告、专题辅导等活动,积极推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益做法,大力推进理论学习研究与宣传普及的良性互动。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人才,培养一批理论宣传家,对为理论大众化作出突出贡献的理论工作者要给予表彰。要注意加强理论力量的协调,把专家学者同理论宣传工作者结合起来,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努力使问题的研究阐释既深刻透彻又通俗易懂;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起来,加强集中研讨、集体攻关,努力使问题的研究阐释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入;把理论工作者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多请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同志参与,发挥他们熟悉方针政策、了解实际情况的优势,努力使问题的研究阐释更有针对性、权威性。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于2010年10月13日在加强通俗理论读物编写出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