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思想政治工作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图书馆的革命情缘
发布时间: 2012-04-11    作者:裴劲松    来源:党的文献 2012-04-11
  字体:(     ) 关闭窗口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们阅览参考的文献信息中心,在推动科学研究,丰富文化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者而言,图书馆同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发挥着百科全书式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对马克思主义者在创造和传播先进的科学理论方面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作用。
  大英博物馆与“马克思脚印”

  马克思是利用图书馆的典范,为了进行理论研究,他经常把图书馆当作特殊的工作场所。1845年7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来到英国,到这个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研究经济学。这期间,他们主要是在曼彻斯特的切特姆图书馆收集资料。这座图书馆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图书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阅读了许多在欧洲大陆见不到的经济学著作,如图克、库伯、科贝特、托马斯等人的作品,并作了大量摘抄。回到布鲁塞尔后,马克思着手整理从英国带回的材料,通过研究,他发现,要建立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就必须对旧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进行改造。“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我的同迄今为止的德国科学根本对立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这是必要的。”因此,马克思决定与恩格斯合作写一部著作,对德国的哲学体系进行全面批判,并把这部著作定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4月,《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这本书首次全面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还第一次论证了科学共产主义,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1850年6月,马克思获得位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的阅览证。从那以后,他就成为那里的常客。据说,在大英博物馆读书的时候,马克思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天长地久,竟把“专座”下的地面磨出两条印痕,后来人们称之为“马克思脚印”。在大英博物馆,马克思阅读了浩繁的文献资料,看的东西“多得要命”,广泛收集有关学科的资料,如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甚至包括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等,凡是同写作《资本论》有关的学科他都钻研过。连“蓝皮书”他都一一阅读了,还把这些书看作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有意义的材料。蓝皮书是英国议会专门发给议员的工厂视察报告,因其封面为蓝色,故得名。这些资料一向是无人问津的,以前唯一的用途是被议员们当作射击的靶子,根据子弹穿透的页数来检测武器的威力。以1851年为例:“1月,马克思研读了稀有金属、货币和信贷方面的著作;2月,研读休谟、洛克和货币方面的著作;3月,研读李嘉图、亚当?斯密和流通方面的著作;4月,继续研读李嘉图和货币方面的著作;5月,研读凯里、马尔萨斯和经济学原理方面的著作;6月,研读价值、财富和经济学方面的著作;7月,研读工厂制度和农业收入方面的著作;8月,研读人口、殖民和罗马社会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秋天,研读银行、农学和技术方面的著作。”有一个时期,几乎每天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马克思都呆在大英博物馆里阅读。大英博物馆里的学习,加上在家中通宵达旦的工作,1867年9月,历史巨著《资本论》第一卷终于出版了。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资本论》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
  列宁:“很长时间内定期地向各个图书馆借书”

  1895年12月,俄国彼得堡警察以参加秘密聚会、传递地下刊物等罪名逮捕了列宁,将他囚禁在监狱里。列宁决定利用这段时间为写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收集资料。于是,他制订了利用图书馆的计划,不仅阅读监狱图书馆的图书,而且还设法阅读狱外图书馆的书籍。列宁在家书里说:“他们允许犯人从事写作。这个问题我还特地问了一下检察官。一个困难是找书的问题。需要的书很多,我在后面附了一份书单,这些书是我现在就需要的,弄到这些书是要费很多周折的。大概可以从自由经济学会的图书馆借到,但那里的书很不全。要是能够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财政部学术委员会的图书馆,那么找书的问题就算解决了。最后一个困难是送书问题,这不是送一两本书,而是必须在一个很长时间内定期地向各个图书馆借书,把书送给我和把书取走。”列宁的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便担负了从图书馆借书和把书送到狱中的任务。这样,从早到晚,列宁就孜孜不倦地坐在那里研究各种经济著作和摘录各种统计资料,乐观地度过了14个月的监狱生活。列宁曾经笑称:“要是在监狱里能再蹲上一段时间,我就可以彻底完成我的著作了。”
  出狱后,1897年2月,列宁被判决流放西伯利亚三年。在去往西伯利亚的途中,为等候具体流放地点的命令,列宁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停留了两个月。这期间,他每天到商人尤金开办的图书馆,继续为撰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资料。列宁在家书里谈到,尤金图书馆收藏的书籍相当丰富,有18世纪末以来各种杂志的合订本,这些杂志是迫切需要的参考材料。是年5月,列宁到达了指定的流放地点舒申斯克村。在西伯利亚这个遥远的角落里,列宁仍设法利用莫斯科各个图书馆的书籍。他让姐姐从莫斯科的公共图书馆借书,把借来的书当作印刷品寄给他。“寄费并不太贵;花一些邮费,可以看许多书,我觉得这比花很多钱买不多的书,要划算一些。”
  1899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版。据粗略统计,该书引用和提到的书籍、报刊文章,各种统计汇编、年鉴,政府部门简报、报告和记录等约600余件。这一著作从经济学上彻底批判了自由民粹主义,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扫清了思想障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对这一新阶段作出客观的分析,找到一条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1916年初,列宁着手写作《帝国主义论》。这年2月,列宁特意迁往瑞士的苏黎世居住,以便于到藏书丰富的中央图书馆查阅资料。在那里,他阅读了几百种俄、德、英、法等国的书籍,凡是有关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外交、历史、地理、工人运动和殖民地问题的文献资料,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作了20多本摘录,约65万字。毛泽东曾经说过,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现在印出来是一个薄薄的本子,他研究的原始材料,比这本书不知厚多少倍。经过努力,《帝国主义论》一书于1916年7月完成了。这本书是《资本论》的继承和发展,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和矛盾,指出帝国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一著作的发表,从思想上武装了俄国无产阶级,为即将到来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李大钊:让北大图书馆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

  从1918年1月到1922年12月,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图书馆成为当时中国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李大钊利用一战后德国马克贬值的机会,大量购置德文版书籍,其中包括康德、黑格尔学派和马克思主义著作。1917年底,北大图书馆馆藏外文书籍只有9970册,到1923年9月,这一数量达到28836册。这些外文书中,有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日文版的《资本论》、《资本论大纲》、《马克思传》等40余种马克思主义著作。他还大量订购外文进步杂志,如《Soviet Russia》,《The New Russia Communist》等。不仅如此,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杂志如《劳动者》、《新青年》、《先驱》、《国民》、《新潮》等,北大图书馆均有订阅。李大钊还利用《北京大学日刊》及时向北大师生推介新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并开设了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专题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如1920年1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就刊登了《图书馆典书课通告》:“将本校所藏关于俄国革命问题之参考书23种,陈列本课第四阅览室内,以备同学诸君披阅。”这23种书籍中,有英文版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列宁和他的工作》、《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等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图书。为了让师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用通俗的语言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的基本思想用中文阐述出来。他还亲自指导青年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并和他们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动员青年用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为后来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开展革命运动创造了条件。
  1920年3月,李大钊秘密发起成立了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以研究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研究方法为“收集马氏学说底德、英、法、日、中文各种图书”,“编译刊印《马克思全集》和其他有关的论文”。该会附设了一个名为“亢慕义斋”的小型图书室,专门收藏马克思主义书刊和文献。到1922年2月,亢慕义斋已有马克思主义的英文书籍40多种,中文书籍20多种,包括《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亢慕义斋实际上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馆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大部分是由北大图书馆转来或者代购的。
  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任职只有五年,却把图书馆转变为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毛泽东:北大图书馆的经历让他“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早在上中学时,毛泽东就极为重视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1912年,他考上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觉得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读了借来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后,感觉收获很大,更加觉得在学校读书不如自学。于是,毛泽东从这所学校退学,寄居到长沙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在这里他自修了半年,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毛泽东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当属西方18、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等,接受了一次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
  1918年8月,为筹备新民学会会员和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由其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老师、时任北大教授的杨昌济先生推荐,在李大钊为主任的北大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为二三百元,毛泽东每月的薪金只有八元。但毛泽东对这个工作很满意,他在北大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研读大量介绍各种新学说的书籍和报刊杂志,还利用工作之便,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有过深入的接触和交往。1918年11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聆听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几天后,又在《新青年》上看到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文章,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在北大图书馆的工作经历,为毛泽东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打下了坚实基础。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到这段经历时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后来在讲到去北京前的思想状况时,说自己在那个时候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大杂烩。他在给老师兼挚友黎锦熙的信中说自己“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他就是带着这种困惑和求索的精神在北大图书馆任职和学习的,在这里初次接触到的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对他的影响,无论如何都是挥之不去的。毛泽东回到长沙后不久,便于1919年7月创办了《湘江评论》。他在该刊物上发表的《创刊宣言》和《民众的大联合》,最能反映出在北大图书馆边工作边读书时马克思主义对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毛泽东更是公开赞颂了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12月,毛泽东率领驱逐张敬尧运动的代表团第二次来到北京。这次来京,毛泽东和李大钊的接触更加频繁。为了帮助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给他借来了当时所能找到的相关文献。对此,毛泽东回忆道:“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译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的确,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传播过程中,图书馆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毛泽东说过,如果没有伦敦图书馆,马克思就写不出《资本论》。同样的,没有各家图书馆提供的丰富资料,也不可能有列宁的一系列革命思想。就中国而言,北大图书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传播阵地,为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者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看来,革命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渊源,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革命起于图书馆。
  ﹝作者裴劲松,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高级工程师,北京100044;刘志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编辑,北京100017﹞

    1. 钟瑛: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及其中国化新发展
    2. 艾四林: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与时俱进
    3. 壮族山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4.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 努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人民性
    6. 互联网时代更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7. 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8. 董振华:马克思主义的“道”与社会主义的“理”
    9.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10. 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机制创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