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思想政治工作史
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
发布时间: 2012-10-15    作者:任仲平    来源:理论导报 2012-10-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正>一、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丁玲、艾青、艾思奇、贺绿汀、冼星海……一批批风华正茂的文化青年向着光明,冲破重重封锁辗转西行。几年内到达延安的知识分子竟达4万余人,相当于1937年初中共党员的总和。对于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城,当时的《解放日报》这样评述:"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作中流砥柱,成为全国文化的活跃的心脏。"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城里,1942年5月23日,一场历时20多天的座谈会,一篇2万多字的讲话,揭开了中国文…… 

  全文见附件

  1. 文化_为人民_的历史跨越_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十七届六中全会.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