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李汉秋解读端午节来源及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 2010-06-17    作者:张晞    来源:光明网 2010-06-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主持人:你刚才从文人墨客这些角度,来说他们怎么表达对屈原的赞美之情,但是我想普通百姓好像也对屈原用他们的方式来纪念,可以大家最熟知的两个纪念方式就是赛龙舟和包粽子,你给我们讲讲这两个习俗。

赛龙舟和包粽子承载民族精神

   李汉秋:屈原精神他不仅体历代的诗词里面,在老百姓中间有广泛的传颂,广泛的纪念方式,你刚才提到的粽子,龙舟,都跟屈原的传说有关系,据说屈原沉江之后,老百姓发现了以后就非常痛惜,非常想念,沉江以后按照传统的说法,江里面有鱼虾,甚至有龙,要吃屈原的尸体,那这时候怎么办呢,一方面要抢救屈原,据说龙舟为什么划的那么快,大家比赛那么快,就是为了抢救屈原,大家划龙舟去抢救,那么抢救没抢救到怎么办呢,那以后就每年划龙舟来纪念屈原,用龙舟纪念屈原,这是祭祀水边的族群,这种图龙图腾的遗留,又把龙图腾发展到新的内涵,就是用龙舟来跟贤人,跟屈原联系上,所以怎么发展传统,这也是一个范例,从对龙图腾的纪念,到加上人文的内涵,抢救我们的贤人,爱国诗人,所以年年划龙舟都包含着爱国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屈原一种纪念,所以划龙舟我们要想到这跟当初纪念屈原相联系的,我们现在划龙舟很少想到屈原,其实应该这样联系起来,划龙舟的文化内涵,就更加丰富了,不仅要得一个投标,得一个体育互动的问题,还有文化内涵。粽子也是这样,这个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屈原沉江以后,怕鱼虾来吃屈原的尸体,就用竹筒包了糯米,抛到江底,意思说鱼虾你来吃这个粽子吧,来吃我给你的这些糯米吧,你不要去吃我们的屈原了,这是一种祈愿,另外一种说为什么要用糯米呢,糯米很黏,糯米下去以后,那些鱼什么吃了以后,嘴就黏住了,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这都是跟人们对屈原的爱护,爱戴,保护这种心理相联系,所以年年到了五月五,大家都要包粽子,据说后来又一个人还看到屈原托梦告诉他,原来是一个竹筒抛在江里,竹筒我吃不到,你要是用叶子,包起来,再用五彩线缠起来,那么交融它就不吃了,因为交融怕这种黏叶的味道,怕五彩线,这样屈原就可以吃了,一个老头把这个梦告诉大家,大家就赶紧改过来了,以后要保护好,要让我们的屈原也能吃到我们的粽子,就用五彩线,所以这个都是寄托老百姓对屈原的一种缅怀,爱戴,一千多年就这么传下来,两千多年传下来,传下来老百姓世世代代的纪念屈原,龙舟,吃粽子,包粽子这些活动把老百姓的民族感情,高洁的情丝都调动起来了,年年在纪念过程中也无形之中潜移默化了,潜移默化在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以应该说这里面的文化内涵,是很丰富的。

   主持人:你刚才给我们说了整个端午节的来源,和它其中深刻的人文的思想,刚才我们说到吃粽子,以前的时候好像每过端午节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包粽子也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景象,现在最近几年,我觉得自己动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商家也推出特色的不同口味的粽子,很多人都去商场买,然后你觉得这种现象你怎么看,而且我不知道你过节的时候会不会亲手包粽子呢。

   李汉秋:在我的母亲这一辈人,确实我们小时候看家里都是亲自包粽子,这个包粽子看起来是一个很慢的动作,其实在包粽子的过程中间,就像慈母手中线在缝游子衣的过程之间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包粽子在包的过程中间,融入自己的情感,一种文化,包的粽子不光是自己家人吃,自己的亲戚送去,那边别的也回赠,粽子是一种过节礼数,这个就把过节的气氛熏染起来了,烘托起来了,所以包粽子不仅仅是一个吃粽子问题,如果把它只是一个简单吃的话,那么文化内涵就没有了,我们现代因为过去观念上有毛病,对传统的东西,传统的文化不重视,所以很长时候把传统文化都抛弃了,剩下它的壳,剩下吃粽子的一个壳了。

   主持人:所以商家跟大家炒作,我的粽子是怎么样,口味怎么好,然后里面加了鲍鱼什么东西,有营养价值,其实我们不重视吃的是什么,更重视在包粽子过程中,表达一种亲情也好,纪念的方式也好,是这个过程。

    1.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解读: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
    2.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解读
    3. 市场经济模式多样性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4. 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深刻而通俗的解读
    5.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创造性解读
    6. “焦裕禄在1966”:宣传学习情境的历史解读
    7. 让人人生活充满阳光——温家宝端午节假期在北京看望群众纪实
    8. 神舟十号航天员从太空送来“端午节快乐”祝福
    9. 把握“两学一做”的文化内涵
    10. 以文化内涵彰显城市底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