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源于热爱与责任 力量源于支持与感恩
记者:我们迎来了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从“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再到去年的“感动中国60人特别大奖”,并被西藏聘任为“西藏博物馆名誉馆长”,您获得了诸多荣誉,但您对西藏文化保护40多年的艰辛路程鲜为人知,是什么力量支持您一直走过来的?
叶星生:这也是个我常常想起、感念的问题。自己做的这点工作,党、国家和人民,包括国际上给了我很多荣誉,之所以坚持到现在,我认为,一个是对西藏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一个是来源于党和国家的支持,一个是来源于对藏汉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的认知,几十年来对这种认知不断深入,步伐也愈加坚实,我有责任把这份对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守望好、见证好,并通过这份守望与见证来告诉同样热爱关心中华文化和西藏文化的人们,包括那些被国外的一些宣传所误导的人们,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西藏和由藏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
我生在四川,长在西藏。从这两个交互的视角不仅见证了藏汉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更重要的是孕育出我对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知和无比的热爱。所以怀着这样的感情一步一步走过来,走了极其充实的40多年。这样的一个旅程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行走,更是整个民族用真挚的情感在帮我。比如曾经有一个藏族驾驶员在阿里无人区发现一个罕见的石锅,花了七天的时间运到拉萨给我,之后向我要张照片放在自己供奉佛像的护身盒里作为永久的纪念。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爱打白条,藏族群众说:嘉措(叶星生)不论走多远也会把钱准时寄给我们,最主要是这些东西他会好好保护珍惜,我们也很高兴。
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有作为的收藏家,应该把自己的行为和国家、民族与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给历史留点东西,国家和人民便会关爱你,支持你。我今天所做的一切,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培育关爱的结果。2007年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珍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西藏文化遗产成果展”上,胡锦涛总书记亲在展览长达一个小时,所给予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使我记忆犹新,让我感激不尽。
我1961年进藏,那时的西藏条件极差,真可谓艰苦卓绝,我绝非英雄好汉,也不乏思乡之情,而且常常身心疲惫、劳累之至。我是靠自己卖画所得,极尽节俭,全部投入收藏事业,但其过程很充实快乐,它给我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让我“艰辛的醉倒了40年”。我是站在雪域西藏的肩膀上,才有可能成就今天的事业。40年的艰辛与奉献换来的是一个民族对我的鼓励与信任,这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为之自豪与骄傲。
藏品是历史的“使节”是西藏文化的“参证”
记者:文物不仅是藏品或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历史体现,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积淀与浓缩,您认为文物怎样通过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来见证、反映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叶星生:我收藏的民间艺术藏品按内容分为西藏民俗、民间宗教两大类;按品种可归纳为远古文明、民俗用具、服饰艺术、餐饮文化、民居艺术、宗教法器、木雕艺术、佛像艺术、唐卡艺术、察扎和玛尼石刻等10个系列。
考古证明在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藏先民就以其勤劳智慧创造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古老的文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是流传至今的佳话,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及古老乐器至今还供奉于大昭寺,如元明以来历代中央政府救封西藏地方官员的封诰、诏敕、印鉴、金册,以及用于认定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本巴瓶和签牌,还有历代西藏地方政权及首领上呈中央的奏折、文件、信函等都证明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曾收藏过一幅《贡孜垂杰》的清代民间唐卡。史料记载“贡孜”是藏语对汉地“孔子”的称呼,画面主尊左手持寿桃,右手持九宫,下方画着十二生肖及八卦,另外在红底上用金汁书写了三十多组藏文,表现的是“天干地支”、“四大调合”及发愿福禄寿等,以及汉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及对“贡孜”的顶礼膜拜。
通过文物所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可以认知到西藏文化不仅仅是宗教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我们通过流散于西藏各地的民间实物就会发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既有牧业文明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又有农业文明理性内向的阴柔之美,并且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表现了西藏人民在艰苦卓绝环境中的伟大创造和生存智慧。
就是在为宗教服务的寺院壁画、唐卡中,我们也可发现很多表现真实的历史题材、人物传记及民俗生产生活的画面,拉近了人和神的距离。但目前在宣传上有一些误导,给宗教留了太多的空间,宗教文化成了西藏的主体文化,其实并非如此。我的藏品及遍布西藏各地的民间文物便是见证。
藏品是历史派往现代的“使节”,是西藏文化的“参证”,真实记录了西藏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西藏和内地之间的血肉关系。我曾在“收藏随感”中写到:每件展品展现着一种工艺、一种智慧,数十件展品组合一起表现出一门学科、一门文化,将所有的展品连成一片,便是藏民族一段辉煌的文明与历史。这时我才感悟到历史和文化就是这样一笔一划写出来,一刀一斧凿出来,一时一事做出来,一步一步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