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守望雪域文化、见证西藏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7-27    作者:项江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守望文化精神 见证西藏发展变迁

  记者:对文化的守望和见证体现在您对西藏文物的收藏与保护中,40多年来,您切身体验见证的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同时您在绘画创作中是怎样表现这一变迁的?

  叶星生:这个问题我特别要强调,我们国家对西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并制定了有利于西藏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与措施,中央政府历来强调:实行宗教自由,保护喇嘛寺庙,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比如先于内地的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等等,政府拨专款改善办学条件,支持西藏教育事业发展。

  为了西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并成立了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西藏重要的文化遗产、寺庙古迹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开放了一大批重点文物单位。通过实施工程,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技术人才,还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并从思想上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昌珠镇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还有布达拉官、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在保护藏族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早期抢救和保护的藏文《大藏经》,《格萨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等举不举。在80年代的时候寺院壁画的修整多是覆盖重画,而且染料也不好,现在我们国家采取在保护的基础上修复,保留了原来的东西;再如青藏铁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宁肯多花钱,多投资,绕道走。

  在经济民生方面也一样,首先是城市建设,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拉萨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全城只有一家餐厅和一家副食品商店。如今街道多了、宽了,坑洼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房子也大了,全国各地的商品汇集这里甚至比内地还要丰富,公路、铁路、飞机等交通四通八达。西藏的变迁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我从事西藏文艺工作近半个世纪,不仅见证了西藏的发展变化,而且用画笔进行了记录与描绘。从1959年我的第一幅作品《情系山茶花》到《扎西德勒图》,以及近期的创作《藏族老阿妈》,花上千幅速写、素描、水彩、国画作品中人仅流淌着我对西藏的情怀,而且反映了西藏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次入选世博美展的《天地瑞祥图》,这幅画下方为始建于唐代的“大昭寺”与“唐蕃会盟碑”。上方为六只仙鹤及祥云上的飞机。背景为藏文:扎西德勒。中心内容为青藏铁路及江孜“吉祥多门塔”上的一双慧眼,以此来表现藏汉关系源远流长,并营造出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交融的人间天堂,并祈愿天地吉祥、西藏吉祥、祖国吉祥。

  弘扬藏族传统文化 增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记者:这么多年的付出与坚守就是为这份文化的责任,那么您认为这份守望与见证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叶星生:我认为这个守望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在认知层面上用实物说话,通过文物来见证西藏文化历史构成、历史发展的变迁。其实,藏族人民是很开放、很智慧的民族,一切有利于民族发展,有利于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他们都是乐意接受的。先进文化的引进会使 人们认识到这种文化的前瞻性,并在生产、生活上自愿放弃原先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形式,在生产生活中更加完善和改进。在宣传教育层面上用事实说话、用行动说话,体现党和国家对各民族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用实际的行动来反驳一些分裂势力的谣言对西藏文化事实的歪曲。

  用我自己的行动来倡导全社会的文物保护育识,来感召更多的人为民族文化作奉献、树立“人类文化需要人类来共同保护”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从而为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西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西藏文化、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 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

  我认为文化需要创新,但更需要维护,更需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注意培植我们中华文化的“根”,从而树立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形象与尊严,所以我多次倡导将文物知识与保护意识纳入学校教材,要从小做起并世代相传。同时营造出一种崇尚精神,追求高尚品质的 社会风尚。

  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工作

  记者:您经常去国外做一些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文化影响,面对一些人对西藏、对西藏文化的片面认识,您认为对此还应该做那些努力和工作?

  叶星生:在这方面国家做了不少努力,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大门向世界敞开,让国际友人开始认识到一个真正的中国,认识到西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受到保护,而且充满生机地向前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及敌对势力有意制造谣言,挑起事端,大肆宣扬“西藏文化毁灭论”,认为发展创新、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便是什么“汉化”、“毁灭藏族传统文化”,而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受到蒙蔽,产生误会,并任其泛滥。对此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1998年在我获得“美国联邦肯塔基克罗最高荣誉奖”时,美方代表致辞:叶星生的行为可以纠正国外对西藏的一些偏见。证明中国与国民是尊重、保护藏族人民的利益和传统文化的,是尊重知识版权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标志,是国家的软实力,我们要加强民族   文化建设,进行继承、研究、弘扬、创新,并尽可能建立多种形式的文化窗口和宣传基地。

  我们还应该注重开展民间文化的交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很多民族文化遗产交流活动。但多半是政府行为,而缺乏民间交往。其实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空   间领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直接对话与交流,而且形式更加多样,方式更加灵活。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扩大中华民族的影响力,这对于提升国家形象,维护民族利益都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这次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让世界各国和各种文化聚集一堂,让我们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让国际人士看到中国的强盛,看到西藏的“人间天堂”。

  另外,大量民办博物馆的兴起,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故应给予帮助和支持。这不仅显示了国家的文化水准,而且证明中国公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行为。

    1. 党中央关心西藏发展纪实:深切的关怀 伟大的跨越
    2. 雪域“智库”推动西藏发展
    3. 访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
    4. 总结50年: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是西藏发展的坚固基石
    5. 奋力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