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 2011-01-07    作者:田青    来源:解放日报 2011-01-0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个新兴的“老”概念

  在2001年的时候,我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中国现在是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在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六年,从一个陌生的名词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从政府到学者到普通群众,都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物产抱有相当大的热情。

  2000年,我国开始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名列第一位。当时进入这个名录的,还有日本的能乐。但是当时我们所有的新闻媒体,只是用一个很小的篇幅报道了这件事情。而日本却是用通栏的大标题,把能乐进入联合国的非遗名录当成他们国家一个非常大的荣誉来报道。

  我说这样一个事情是想告诉大家,在2001年的时候,我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这个观念上的差距比2001年中国和日本经济上的差距还要大。可喜的是就在这个月,媒体公布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而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社会的关注程度和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现在是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现在我国昆曲、古琴艺术等有26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有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三项被列入联合国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就在最近,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颁证仪式,向参与申报工作的95个单位颁发证书,再一次表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视。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就是在日本产生的,它用汉字写叫 “无形文化财”。这个概念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先翻译成了法语,然后又翻译成了英文,而我们驻联合国的官员和翻译们又把这个词从英文翻译回来,就变成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现代化夹缝中生存的传统文化

  中国戏剧的生存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全中国大约有300多个地方戏剧种,这些剧种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据统计,在改革开放之前,全中国大约有300多个地方戏剧种,这些剧种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但是地方戏剧一直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现在的社会。

  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的高峰艺术就是戏剧艺术,这是中国在世界上足以自豪的事情。欧洲有许多国家,但是欧洲现在只有一个歌剧,一个芭蕾舞剧,一个交响乐,在欧洲文化上早就统一了。比如说话剧虽然用不同的语言,有英语的话剧、德语的话剧,但是形式是一样的。交响乐也是一样的,只有风格的区别和流派的区别,所有的管弦乐队全是一样。芭蕾舞剧有法国的、俄罗斯的流派,但是作为剧种只有一个。可是中国有几百种完全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音乐、不同的伴奏乐器、不同的程序、不同的程式、不同的剧目、不同的唱腔。我们和欧洲文化界交流的时候,他们也感到很遗憾,就是文化上他们逐渐地统一化、趋同化,而丧失了多样性。

  但是中国这几百个剧种,在改革开放之后,已经丢失了一半还多。而剩下的这些剧目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现在的社会。而所有这些剧种的传承人、演员和从艺的人员,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要让这个剧种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思路也统统是一样的,要请一个现代作家编新戏写现代生活,请一个音乐作曲家写唱腔,他使用的唱腔一定是现代的管弦乐队伴奏的。请一个戏剧学院毕业的、学话剧出身的导演或者是影视导演,用西方的观念来拍这个戏。结果我们一百多个地方戏,现在越来越失去特色。

  明显的例子,前些年非常盛行、得到人们喜爱的黄梅戏,现在看的人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人说它渐渐不是戏了,而变成歌剧了。所有的地方戏,现在越来越统一化了,乐队加上小提琴、大提琴,由现在音乐学院毕业的作曲家来配器。这些戏剧演员也都自觉地、自愿地学习 “科学发声方法”,最后是唱歌,而不是唱戏了。2002年时我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批评 “千人一声”,我当时指出,这不是青年歌手的问题,甚至不是老师的问题,这是一个时代造成的。当我们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化时有一个标准化的思想,要所谓的科学化思维就成了艺术发展的重要思想。按照一模一样的东西,要规范化、科学化训练出来的孩子,大家的声音都一样。这在后来引起了音乐界很大的反思。

  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所有到过日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就是这么一个国家,一方面非常现代化,另一方面,却非常古老,其表现在于,民间还保存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社会上受到高度的重视,所有的公众都把欣赏古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其实,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他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经历了“西化之痛”。明治时期提出 “脱亚入欧”口号,理论核心就是倡导 “全面西化”,整个社会积极学习西方。当时的 “演剧改良运动”,主张摈弃东方戏剧的抽象主义精髓,采用西方戏剧写实主义理念,采用 “具象”的舞台布景和舞美设计,甚至主张抛弃 “歌舞伎”传统的音乐手段、歌唱方法和表演程式,采用西洋歌剧的音乐创作手法和 “美声唱法”。相扑被作为 “野蛮的裸体游戏”明令禁止。但是现在,他们的民族感情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日本于1950年制定了 《文化财保护法》。其 《文化财保护法》共有7章112条,附则18条,共计130条。把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纪念物、传统建筑物群、保存技术6类,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1954年之后,又制定了对无形文化财传承人的保护制度,以 “人间国宝”的尊称和相应的待遇表达对传承人的全民礼遇。而明治维新后曾一度遭禁止的大相扑,不但继续着 “裸体的野蛮游戏”,更被视为 “国伎”而普获尊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