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关系并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迅速发展,而是在解冻与建交之间长期徘徊。对此,有关论著从中国国内局势的状况出发所作出的解释,具有一定说服力和启发作用。该研究认为,1969—1973年上半年,毛泽东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国内政治稳定的考虑,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特别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务实力量逐渐加强,这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973年7月至1977年,由于江青集团极左势力的干扰破坏,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处于“尘埃未定”的境地。1977年至1979年1月,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成为中国内政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的基础,也为中美关系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中美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1]有研究还探讨了中日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认为改革开放后,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力量更加多元化,对外政策日益成为国内政治和利益集团关注的焦点之一。[2]
最近,有学者引进并运用“公民社会”这样一个特殊的分析框架,从国内政治进步的角度研究中国外交政策的改变。[3]该学者认为,最近20多年,中国外交和国防事业出现了一些深刻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政治领导的变化和决策方向的调整,在起步阶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宏观方针的变化,特别是那些持续的、与国际发展趋势相似的变化,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其中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构成了这种宏观变化的基石。
(五)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和周边外交
中国主张将对第三世界的关系放在自己对外关系“基本立足点”或“出发点”的位置,并强调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对此,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呢?有学者认为,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外交的“成功支点”[4];也有学者指出,这是“对众多不同国家的一个相同政策”[5];“中国应转变对发展中国家的战略”[6]。
许多学者研究分析了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的观点是:同是发展中国家,遭际类似;争取外部支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7]
------------------------------------------------------------------------
[1]宫力:《从解冻到建交:中国的政治变动与中美关系》,见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
[2]俞新天:《中日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本学刊》2001年第6期。
[3]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51—189页。
[4]左凤荣:《新中国外交的两个成功支点》,《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5]张清敏:《浅析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对众多不同国家的一个相同政策》,《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6]俞新天:《中国应转变对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7]张清敏:《浅析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对众多不同国家的一个相同政策》,《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