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栾景河    来源:国史网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

  在我们讨论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同时,不可能不关注其结果。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中苏分裂的直接结果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导致以苏美为首的两大阵营在对抗中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联合进行国际斗争的实力明显减弱。第二,中苏走向敌对、中美联合抗苏的态势,促使苏联不断向苏中边界地区增兵乃至陈兵百万。由此苏联在不得不分散力量对付中国“威胁”,不仅增加了本来已不堪重负的国力消耗,而且还大大削弱了自身对抗美国和控制东欧的能力,因此中苏分裂是促进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笔者所能了解到的情况,第一种观点主要来自中国从事国际共运史、苏联史的研究者;而第二种观点,则首先缘起于中苏关系由同盟走向破裂的俄方亲历者。应当说,两种观点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均有“自圆其说”的道理[30],但是否符合中苏关系发展的客观状况?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是,中苏分裂,虽然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但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和路线。尽管这种路线在当时情况下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甚至表现得有些偏“左”,但它维护了中国长远的国家安全及政治利益,更彻底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企图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分散瓦解的战略。

  如果中国当时仅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团结的目的出发,继续保持所谓步调一致的“同盟”与“友好”关系,我们很难想像今天的中国是否就是第二个解体的苏联?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并非是中苏分裂的结果。相反,是自赫鲁晓夫执政以来,苏共未能强化党的领导、未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关系的结果;是苏共长期以来没有认清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在军事力量抗衡无果的情况下采取和平演变手段的本质。

  中苏关系破裂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客观上是必然的,对中国来讲是利大于弊。它让中国共产党人从思想上彻底放弃了“苏联模式”,寻求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引发了一场以“反修防修”为主题、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但中国共产党人毕竟在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其错误进行了修正,并由此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在研究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过程中,我们不主张对任何一方对另一方进行不切合实际的指责或批评,同时更反对某些中方学者对毛泽东过多的且脱离实际的批评。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中苏双方因文化的差异、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难免存在偏差。但面对俄国人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中方来讲,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跟随苏联走一条自己反对的所谓和平路线;要么只能走向分裂。

  或许,经常被当代俄罗斯政治家、外交家所引用的俄罗斯哲学家索罗维耶夫的一句名言更能说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那就是在国家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友谊”。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

  --------------------------------------------------------------------------------

  [①]著作类研究成果主要有:刘志青:《恩怨历尽后的反思》,黄河出版社1998年版;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虽为毛泽东传,但包含了大量中苏关系史的内容);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中俄(苏)关系5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沈志华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李华:《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部分研究成果是在充分利用中俄双方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但也有部分成果在中俄档案已经公布或解密的情况下并未很好利用,有的甚至完全是拼凑之作。另外,近年来还有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问世,或为教材;或为“哗众取宠”的述实;或为抄袭之作,恕不列出。因本文所讨论的中苏关系破裂原因主要集中在相关的专题论文上,考虑文章篇幅,上述著作中的观点故不再进行征引。

  [②]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③]李捷:《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5期。

  [④]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的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1~101页。

  [⑤]孙泽学、唐年新:《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⑥]王珍愚:《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⑦]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⑧]孙其明:《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的恶化》,《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⑨]骆晓会:《论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之恶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⑩]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的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1~101页。

  [11]孙其明:《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破裂》,《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2]孙泽学、唐年新:《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3]曲星:《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4]骆晓会:《中苏关系恶化之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说质疑》,《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15]李丹慧:《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的走向》,第61、90页。

  [16]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的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1~101页。

  [17]牛军:《毛泽东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1957~1959)》,《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2期。

  [18]骆晓会:《中苏关系恶化的关键是领袖个人因素》,《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9]蒲国良:《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性格冲突与中苏大论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5期。

  [20]王鑫:《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关系的恶化》,http://www.xslx.com/htm/shgc/sxzh/2006-10-28-20703.htm

  [21]沈志华:《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2]林蕴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与中苏关系恶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

  [23]张宏毅:《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模式的怀疑和批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7期。

  [24]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5期。

  [25]唐勇:《中苏分裂原因探析》,《四川党史》1999年第1期。

  [26]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7]冯春龙:《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求索》2003年第3期。

  [28]代素娟、陈德省:《中苏同盟关系破裂原因之浅见》,《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295页。

  [30] 前苏共中央国际部参事,现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学术报告中就曾提出上述观点。另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相当数量的中国问题专家支持这一观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