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国应在全球传媒中发出更大声音
发布时间: 2010-05-11    作者:Augusto Soto    来源:国史网 2010-05-1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今年中国“两会”召开后,许多欧洲分析家们的一个共识。

   那么,欧洲官方对中国的最新认知是什么?欧盟对外事务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斯顿(Catherine Ashton)310在布鲁塞尔作了一个关于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演讲。阿斯顿讲了中国崛起的重要性及其对金融危机的政治影响。她说,当前,西方在负债、东方在盈余,此次金融力量的重新分配正在引发政治讨论。然而,欧洲议会并没有在此次演讲后制定促进欧盟与亚洲,甚至是BRIC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关系的明确的新政策。

   不幸的是,在这个关节点上,一些欧洲的政治家和决策者们仍旧在忽视中国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的积极作用,他们仍旧把中国理解为一个商业“威胁”实际上,中欧在交流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理解方面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讲,可以说中国和欧洲之间仍然没有在全球性问题上实现严肃的、全面深入的对话。一部分原因是西方对中国的能源、贸易、环境、防卫和反恐等许多领域的战略目标存在误解。

   此外,西方对中国的态度自相矛盾。一方面,欧盟要求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西方(包括美国)又在不断担心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

   在过去两年中,许多欧洲智库都认为西方国家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应考虑国内的公众意见,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中国的帮助,来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想要成为全球事务的参与者,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在2008年华盛顿召开的中美欧21世纪三边论坛上,一些欧洲参会者,也包括我自己,建议中国应该在全球传媒中发出更大的声音,发展全球性传媒网络,把中国政府的观点介绍给全世界,使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被更好地理解。一些美国参会者认为,就当前中国的传媒现状来说,做到这一点还很难。不过,我相信,20年之后,中国将会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10年以前,知名国际关系学者迈克尔·亚胡达(Michael Yahuda)教授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向中国输入了大量信息、技术、管理方法甚至思想理论。现在传递渠道转向了。也就是说,西方尤其是欧洲,可以从中国的经历和行为中获得许多启示。

   对于欧中关系来说,要加强欧盟与中国的相互理解,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从事实中寻求真理。欧盟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强有力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第三世界国家。

   中国必须对现代化战略有一个全面理解。这能够使中国在不同的改革阶段分清各个任务的轻重缓急,以避免出现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的短期政治现象。

   有选择地学习和适应。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中国在IT领域的飞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重要的通信市场。换句话说,中国需要学习一些有助于其发展的思想和政策。

   最后,短期来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宝贵机会,但是从长期来说,中国应在全球传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全球传媒网络,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只能被西方媒体曲解,甚至被排除在欧洲公众的视野之外。

   (作者系西班牙巴塞罗那ESADE商学院教授;木子砚/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