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印度与中国:相互竞争的霸权国还是民主化力量?
发布时间: 2010-07-22    作者:〔印度〕莫汉蒂 (M. Mohanty)    来源:《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 2010-07-22
  字体:(     ) 关闭窗口

  莫汉蒂,印度德里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国研究所所长。1942年生,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兼任《中国述评》和《中国季刊》的编委,也是中国研究小组的创始成员之一。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及印度和中国发展之比较研究。著有:《毛泽东的政治哲学》、《革命暴力:印度毛主义运动研究》、《话语中术语的变化》、《殖民主义与印度、中国的话语》、《中国与印度的基层民主:参与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重大时刻。逢此喜庆的日子,谨致上来自印度的热情问候。我想借此机会重提亚洲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斗争中的团结一致以及印度独立运动与中国解放斗争给予彼此的相互支持。柯棣华大夫作为印中人民团结的象征,依然激励人心。面对这一历史时刻,铭记中国革命的目标和追求,我们庆祝中国人民自1949年胜利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并对这些成就作出评价。

  今天我希望能向2009711日辞世的当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季羡林教授致敬。季教授是迄今最杰出的印度学大师之一。中国领导人已向这位独一无二的教授表达了谢意。印度政府还在2008年授予他“莲花奖”(Padma Bhushan Award)。我有幸与他相识30载。印度学者珍视的不仅是他的学识,还有他对印度两代学者所给予的帮助和引导。他将成为印度、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永恒象征。关于今天论坛的主题,季教授在文化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地缘政治”架构的另类观点。他的“地缘文明”架构将所有文明看作是跨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各个文明带有着许多不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方面。从费正清到亨廷顿,许多西方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持观点各异。季羡林与其后我的印度同行谭中教授以两千多年印度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论证。传自印度的佛教、源自中国的糖和纸不过是这一广泛交流过程中的象征而已。因此,应该按照中国人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文明价值观来审视当今中国所取得的成就。

  我们必须要援引两套检验体系来审视这个伟大的时刻:一个来自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另一个源自中国的文明史,它清楚地证明了在受到世界历史影响的同时其自身也在影响着世界历史。

  考虑到这些历史要素,我想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印度和中国,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近年来双边关系不断发展,经济成就令人瞩目,它们是作为互相竞争的霸权国迅速崛起还是代表了当代世界寻求建立合作平等架构、推进自治自决进程的新生力量?

  对中印两国人民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庆祝的特殊的历史时刻——200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几个月后,2010126日,印度共和国也将迎来成立60周年的日子。最近我们在印度一直专注的另一个重要周年纪念活动是圣雄甘地《印度自治》一书出版100周年。这部著作堪称印度自由斗争的宣言或远景声明,它论述了人类文明、可持续和公平发展、参与式民主和人民自决权等诸多问题。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赋予“解放”以深刻含义,即摆脱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孕育“新民主主义”;同样,甘地关于自治的主张也继续演变成为被压迫民族、阶层和社会团体的自决进程。在评论当代世界时,我们从甘地提出的问题中得到了许多灵感,并将他的“自治”理念推向前进。假定20世纪见证了民族自决的历史进程,那么21世纪则正在经历人民自决时代的开启,世界可能会看到人民越来越激烈地反对各种形式的社会政治统治。因此,在各地被压迫阶级、种姓、种族、地区和性别都在对抗全球资本主义领导下的霸权力量的同时,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务将继续吸引全世界的所有进步力量。由于人权运动和环保运动为民主革命增添了新的内容,21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相应地,我们时代的最主要矛盾可被重新定义为“自治”、“解放”的力量与全球资本主义领导下的霸权力量之间的矛盾。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来评价各国国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内涵。

    1. 印度制造接棒不是威胁是双赢
    2. 中国与印度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
    3. “对决”逻辑难以领略龙象之舞
    4. 中印携手空间无限
    5. 赵干城:印度的大国外交与中印关系
    6. 叶海林:“习莫会”为何如此值得期待
    7. 梅新育:我国实践证明反腐与稳增长并不相悖
    8. 龙象共舞:理性看待彼此的成功与无奈
    9. 印度或已启动造氢弹计划 受中国氢弹刺激
    10. 印政府鼓励移民中印实控线:否则我们将被同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