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一九五四年中英民航机事件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10-10-12    作者:石善涛    来源:国史网 2010-10-12
  字体:(     ) 关闭窗口

英方在飞机坠海后不久,英外交部即通过驻华代办处先后二次照会中国外交部。因当时英方尚不了解飞机坠海的详细情况,所以在当天的照会中仅向中方通报了飞机遭袭坠落的简单情况,并提出“贵部如能对其所能获得有关飞机之任何情况予以见告,则英代表处将表示感激”,“贵国当局接获关于其他生存着之任何报告而能立即惠于见告,则表示欣慰”。[5]724英国驻华代办杜维廉奉英国外交部长之命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照会中英方根据被救飞机驾驶员的口述,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飞机坠海的前后经过以及两架攻击此客机的战斗机外观。声称“攻击该客机之此项战斗机只能来自中国领土一点似为明显”,并“奉命对于此项一架进行正常定期飞行之英国民航机之放肆攻击一事,提出最严重之抗议”,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对此项生命之悲惨损失以及所受之伤害,予以负责……保留要求全部赔偿之权利”。[6]725,英国驻华代办处再次照会中国外交部,根据此客机旅客的陈述,详细描述了击落此客机的两架战斗机外观的情况,称“该战斗机为福状活塞单发动机,为奶油或浅灰色,在机身上有一红圈作为认识之标志……该战斗机在三亚之方向消失”。[7]

725,中央批准了由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草拟、刘少奇修改的复照。[8]26日,章汉夫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复照杜维廉:“最近日内瓦会议的举行及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达成协议,国际局势获得缓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为之欢欣鼓舞。然而,在此期间台湾蒋介石残余匪帮的飞机,向包括海南岛在内的中国沿海地区和岛屿较前更加扩大骚扰范围,并空投特务潜入中国境内,对前来中国通商的各国商船进行海盗拦截,力图制造亚洲紧张局势。因此,在中国沿海地区和岛屿经常发生战斗。据我军事机关收到来自海南岛方面的报告:723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巡逻机在海南岛榆林港上空执行巡逻任务之际,曾经与一架蒋匪飞机在该上空遭遇,发生战斗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得知此消息后,即行多方面调查,始知该项飞机,实系英国所有的运输机,被我巡逻飞机误认为国民党匪帮飞机来侵袭我榆林港军事基地者。发生此项不幸事件,实完全出于意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于此次英国运输机的意外不幸事件表示遗憾,并正在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处理:对于此次事件中伤亡者极其亲属表示同情、关怀与慰问,对于有关生命及财产损失愿意给予适当的抚恤与赔偿。”[9]照会向英方表明了三点:第一,此次事件纯属意外,中国政府也是在事后才得知消息。第二,此次事件事出有因。由于我方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国民党飞机的骚扰、侵袭,因此才会发生误击事件。第三,中国政府对此次事件表示遗憾,并正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处理。

接到中方的复照后,27日,英方照会中国政府,提出四点:第一,英方认为海南岛军事当局报告中所指的“战斗”,“令人误解”。因为该运输机完全是非武装的,并有明显的英国标志,而“似未被采取确定其识别之措施”。第二,英方要求中方对造成此次事件的负责人员“予以惩戒之措施”。第三,中方应立即采取“防止此项事件再度发生之措施”。第四,关于赔偿有关生命及财产损失,将由英方“代所有有关方面予以提出”。[10]

728,章汉夫与杜维廉就此事举行会谈。会谈中,英方提出如下要求:第一,对有明显标志的英国运输机进行攻击的原因做出解释,希望中方的答复“能满足英国政界的舆论”。第二,英方希望中方“能更明确说明你们正在对有关人员采取纪律处分”。第三,对广州白云机场回复英方的搜救请求一事做出解释。[11]英方认为“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不符”。此外,杜维廉还奉命代美国政府向中方提出两项抗议。对英方的要求,章汉夫首先重申了中方照会中的精神,并承诺调查后另行答复。至于英方代美国提出的抗议,章汉夫明确表示不能接受,认为“英国运输机发生意外事件,乃中英两国之间的事情现在正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中”。[12]84,章汉夫致信邓小平汇报了英方提出的三个要求,并请示处理意见。5日,邓小平批示:此事已与总理商定,暂不答复。[13]

    1. 连晨超:1970—1972年中英建交谈判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破产
    2. 1950年英舰越境事件与中英关系
    3. 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4. 中英举行英新政府执政后首次战略对话
    5.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
    6. 李克强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并共同出席中英工商峰会
    7. 温家宝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
    8. 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
    9. 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英国外交大臣黑格
    10. 1951年英国对新中国联合国代表权立场转变的原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