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中的东亚因素(1992~2002年)
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孙翠萍
中俄友好是中俄两国对东亚和平与稳定的巨大贡献。1992~2002年是冷战后中俄关系发展的奠基性阶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中俄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东亚因素在中俄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东亚因素中,既有多边合作组织的发展,又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涉东亚多边合作组织的发展为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东亚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体现出东亚和平格局的脆弱性,需要发挥中俄两国的建设性作用。
一、发展中的中俄关系
(一)中俄关系的几次飞跃(1992~1999年)
历次中俄联合声明为中俄走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1996年4月,中俄双方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此后,中俄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1997年4月和11月,中俄两国分别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联合声明》,宣告“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立和中俄东段国界勘界工作全部完成。1998年,中俄双方发表《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联合声明》、《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等文件,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中俄关系进入睦邻友好新时期(2000~2002年)
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后调整外交战略目标,对外政策观念呈现出可预见性、连续性和实用主义的特点。普京强调:“中国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与中国发展关系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要优先方向之一。”《普京总统访华前夕表示 俄优先发展对华关系》,《人民日报》2000年7月17日。 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发表《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中俄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条约将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意愿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为中俄关系确定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性质,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范例。从此,中俄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随着中俄政治关系的大发展,中俄经济关系也有所前进。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国同俄罗斯双边贸易额为119.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中国同俄罗斯的关系》,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oz/1206_13/sbgx/。2009年9月,两国正式批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中俄双边关系走向成熟稳健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涉东亚多边合作组织与中俄协作
(一)中俄两国与东亚渊源存在差异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中俄两国与东亚的关系并不相同。中国作为传统上的东亚大国,虽经近代的落后挨打,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推动多边外交,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进程,促进地区国家共同发展。俄罗斯地跨欧亚,历史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1992年下半年起,俄罗斯领导人开始修正过分依赖西方的外交政策。普京执政以后,提出要使俄罗斯“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与维护者;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真正发挥俄罗斯位居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优势,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这使俄罗斯在东亚多边合作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中俄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是在中俄两国共同推动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起源于中苏边界谈判,其前身是1996年建立的上海五国机制。1996年和1997年,上海五国分别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对此,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联合声明》指出:“两个协定意义重大,可以成为冷战后谋求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的一种模式。”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有助于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发展。中俄两国元首高度重视上海五国机制,“上海五国”是中俄联合声明、联合新闻公报等文件中的重要内容,两国领导人多次利用参加五国元首会晤时举行双边会晤。
(三)中国支持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是伴随着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协调地区内部贸易关系所产生问题等现实需要应运而生的。1991年10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资格参加。中国欢迎并支持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与叶利钦总统会谈时明确表示:“中国支持俄罗斯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对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支持还写入了1996年《中俄联合声明》。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向首次参加会议的俄罗斯表示热烈欢迎。
三、东亚不稳定因素与中俄关系
(一)朝核问题上中俄立场相近
朝鲜半岛地区大国利益错综复杂,朝核问题反映出东亚和平格局的脆弱性。中、俄、韩三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相近,为推动六方会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做出了努力。中俄两国还多次把维护朝鲜半岛和平问题写入两国的联合声明。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促动下,中俄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俄战略协作是对日美同盟的有效制衡
日美同盟是日美关系的核心,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部长称“冷战虽然结束,但日美同盟关系仍是必要的”。日美同盟的加强有悖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从根本上阻碍了东亚区域合作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中国政府一向反对日美同盟将中国台湾包含在周边事态范围内。日美与北约通过互动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日本利用日美军事同盟的影响力收回北方四岛的企图也日益引起俄罗斯的警惕和戒心。在日美强化军事同盟的历史背景下,加强中俄战略协作对于制衡日美同盟在亚太乃至全球霸权主义是有效的方式,也是促进东亚区域合作的建设性力量。
(三)领土争端考验中俄两国领导人的智慧
俄日之间的南千岛群岛问题是多年来影响俄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俄日两国至今未缔结和约。2009年7月,日本参议院通过《促进北方领土等问题解决特别措施法》,将“北方四岛”规定为日本“固有领土”。南千岛群岛问题成为俄日关系发展的障碍,而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则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以不触及的方式,在1978年中日缔约时正式搁置。此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政府通过与俄方多次谈判,明确划定与俄罗斯的边界线,对中俄关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领土问题的合理解决,有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四、结语
通过对中俄关系中的东亚因素的历史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第一,中俄友好是中俄两国对东亚和平与稳定的巨大贡献。1992~2002年是冷战后中俄关系发展的奠基阶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更是中俄关系史上的里程碑。2002年《中俄联合声明》强调:“在亚太地区安全领域加强多边协作是巩固全球战略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保障亚太地区稳定与安全,两国将致力于建立有效的地区多边合作体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与根基是“平等与互信”。中俄两国通过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为东亚增加了和平与稳定因素。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有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第二,涉东亚多边合作组织与中俄关系互为发展。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组织,注重构建多边合作组织内部的合作机制。涉东亚多边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有利于成员国之间的沟通协调,可以减少国家间的不信任因素,有助于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在看到涉东亚多边合作组织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中俄在东亚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存在不同。“普京任总统后,俄罗斯采取积极政策来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作用。这极大改善了国内经济。俄罗斯利用石油作为武器,通过能源管道实现外交政策目标。”俄罗斯借助加入亚太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组织提升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第三,东亚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体现出东亚和平格局的脆弱性,需要发挥包括中俄两国在内的各国的建设性作用。东亚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是冷战格局遗留下来的。中国政府一向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国际争端。不论是从历史实践还是从现实需求来看,加强对话与合作,充分发挥中俄两国的建设性作用,都将有助于维护东亚和平与稳定,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