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外专家:东亚合作应充分利用现有对话合作机制
发布时间: 2010-11-03    作者:张小军 刘畅 刘华    来源:新华社 2010-11-0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方一直认为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亚太各种对话与合作机制,使其为促进本地区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一则答记者问的表态引人关注。

  同一谈话中,他强调,美方建议举行中美日三边官方对话,解决中日钓鱼岛争端,“这只是美方的想法”。

  10月底,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刚刚结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有关国家领导人与会。会议虽然结束了,东亚合作的未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个别西方媒体鼓噪说,中国的政策引起亚洲国家不安。实际情况是,中国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互利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国家的共同愿望,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东亚合作。

  中外国际问题专家对中国在东亚合作问题上的立场进行了分析。

  首先,中国欢迎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参与东亚合作。

  “中国坚持东亚合作是开放地区主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马孆说,“开放地区主义是冷战后出现的一种地区合作方式,欢迎所有伙伴国参加。美俄和东亚存在密切关系,它们的加入扩展了东亚合作的空间。”

  今年,美国和俄罗斯首次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东亚峰会。明年,两国将正式成为东亚峰会成员国。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褚浩说:“在经济方面,美俄参与东亚合作,有利于大国沟通、协调,会促进东亚一体化。”

  其次,中国要求发挥10+1、10+3、中日韩等现有机制的作用。

  “建设10+1等机制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些机制基础牢固,形成一系列高效的合作机制,取得了大量成果。”马孆说。

  “10+1等现有机制强调东亚地区内部成员国的作用,由于地缘相近,共同利益更多,更容易达成合作协议。”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说。

  以10+1机制为例,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自贸区GDP总和近6万亿美元,惠及19亿人口,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各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降税行动。目前中国对东盟平均进口税率已降至1.0%,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已降至1.6%。近年随着关税调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连创新高。双方贸易额从1991年的几十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多亿美元。

  第三,中国呼吁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尊重东盟主导地位。

  针对某大国要充任东亚合作领导人的舆论,马孆说:“中国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东亚合作,并认真履行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中国在地区合作中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想法,主动让利给发展中国家,照顾发展中国家关切。”

  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说,中国与东盟贸易近年来一直处于逆差,体现了中国“多予少取”的整体原则,有利于东盟的发展。而中国在东盟国家加快投资,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对稳定东盟国家社会和政治局势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中国反对把中日双边问题纳入多边谈判。

  关于钓鱼岛争端,褚浩说:“从利益攸关方看,这仅是中日之间的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美国都不应介入。另外,美国的介入能促进地区合作吗?”

  陈刚说:“中日双边问题应该在双边机制内解决,这是国际惯例。”

    1. 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中国-东盟外长会并讲话
    2.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心不变
    3. 唱响团结、合作、发展的主旋律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来西亚联合声明
    5. 深化合作 重振势头 聚焦发展
    6. 莫让一己之私干扰东亚发展大局
    7.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 促进东亚经济融合
    8. 中国“出谋划策” 盘活东亚经济
    9. 国际制度复杂性与东亚一体化进程
    10. 战略合作 共同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