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袁宝华:《赴苏联谈判的日日夜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②]王善中:《5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述评》,《历史教学》1996年第11期。
[③]高立宏:《发展互利合作 利用优势互补》,《世界机电经贸信息》1997年第11期。
[④]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⑤]陈夕:《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
[⑥]陈东林:《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⑦]李百浩、彭秀涛、黄立:《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4期。
[⑧]为中国经济的腾飞铺好跑道——五十年重点建设项目立奇功》,《中国勘察设计》1999年第10期。
[⑨]罗时叙:《由蜜月到反目:苏联专家在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⑩]沈志华:《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0年版。
[11]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12]沈志华主编、杨奎松等撰稿《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书中对中苏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涉及苏联援华专家问题)做出了新的诠释。
[13]张柏春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对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做了系统的综述和分析,包括影响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若干外交问题、工业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科技援助中的技术转移、高等技术教育援助中的技术转移、苏联专家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苏联援华中断及中方的自力更生措施、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14]安琪:《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华始末——访翻译家师哲》,《国际人才交流》1989年第1期。
[15]李晓佳:《为中国贡献智慧的外国人》,《今日中国》(中文版)2000年第8期。
[16] 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7]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根据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8]敬书生:《苏联专家在华待遇揭秘》,《湖北档案》2004年第6期。
[19]柳德军:《苏联专家事件与中国国内政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0]高平:《康藏公路与苏联专家》,《丝绸之路》2001年第9期。
[21]邱成岭:《包头钢铁基地的创建与苏联的援助》,《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2期。
[22]张柏春、张久春、姚芳:《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概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3]潘惠楼:《浅析原苏联专家对北京矿区的援助》,《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4]胡国强:《苏联专家援建自来水厂》,《兰州日报》2005年4月27日。
[25]吴华元:《统计与归纳地质勘探研究的基本功》,《石油科技论坛》2007年第2期。
[26]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一、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期。
[27]张久春、张柏春:《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的规划措施与苏联援助》,《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3期。
[28]沈志华:《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9]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30]周洪涛:《浅谈苏联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援助——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在伟建厂的活动简析》,《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6期。
[31]潘正祥:《50年代苏联对华的军事援助》,《安徽史学》1999年第1期。
[32]章其真:《试论朝鲜战争中苏联援华态度的转变》,《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3]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回顾与思考——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之一·上),《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回顾与思考——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2、3、4期和2005年第1期。
[34]徐向前:《马拉松式的苏联谈判纪实》,《中国作家》2006年第19期。
[35]《斯大林曾派兵四万援朝抗美》,《四川统一战线》2000年第11期。
[36]朱立人:《“芭蕾奶奶”探亲记——原苏联专家伊莉娜重访北京舞蹈学院》,《新文化史料》1996年第2期。
[37]刁蓓华:《五十年的中国情缘——记苏联专家克拉芙琴柯》,《钢琴艺术》1999年第6期。
[38]蒋龙:《北京航空学院的建立与苏联的援助》,《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1期。
[39] 赵阳辉:《中国现代军事院校的创办与苏联援助》,《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5期;赵阳辉:《苏联对中国海军技术教育的援助——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为例(1952-1956年)》,《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1期;赵阳辉:《苏联对中国海军技术教育的援助——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为例(1952-1956年)》,《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1期。
[40]郑刚、兰军:《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界聘请苏联专家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影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1]王红岩:《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聘请苏联专家述评》,《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2] 欧阳凡、胡扬:《前苏联援华专家组长阿尔希波夫》,《国际人才交流》1994年第5期。
[43]阎明复:《忆阿老》,《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44]朱佳木:《追忆陈云同志与阿尔希波夫交往的一段往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45]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朱佳木:《关于在国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几点思考》,《理论前沿》2006年第21期。
[46]沈志华:《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上、下),《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1期、第2期。
[47]秦红卫、胡瑞涛:《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经济关系的政治化:表现、成因及启示——以苏联对华经援为例》,《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