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江泽民与中国外交新格局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赵俊杰 王平贞 霍燕平    来源:《中华儿女》 2002-0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110月,江泽民在上海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了首次会晤,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等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布什总统表示,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美国致力于同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

  中国同国际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建立的各种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国家关系,主要特征是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友好合作,互不对抗。

  在调整与发展同大国的关系时,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积极发挥大国的作用。1997年亚洲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支持受到危机严重冲击的国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总额达45亿美元的援助,实施了一项“超出发展中国家力所能及的援助”。这项举措被法国一媒体赞誉为“中国起到了锚的作用”。

  在东亚地区一些国家货币以多米诺骨牌效应连番贬值的情势下,中国政府毅然承担了风险,坚定承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扬。美国财政部长称中国是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岛”。

  发展多边外交是近年来中国外交工作中的一个侧重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重视双边外交。如今,国际组织和区域集团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正扮演重要的角色。江泽民审时度势,把中国的多边外交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广泛参与联合国和地区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

  自1993年起,江泽民连续9次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弘扬多边合作发展精神。

  中国政府首脑频频出现在亚欧会议场合,大力促进亚欧两大洲的政治对话、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江泽民希望亚欧会议为推动亚欧全面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洲际平等合作的典范,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历了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自1990年以来,我国连续多次挫败西方国家的反华提案。

  中国还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中日韩(103)、东盟—中国(101)领导人会谈机制等多边合作组织。

  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90年代中国同所有邻国建立或恢复了正常关系,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中缅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文件的联合声明》、《中越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以及东盟—中国(101 )领导人会议达成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共识,标志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在这方面中国领导人极为关注,并且身体力行。中国政府一向重视南南合作,认为南方国家加强团结,不仅有助于提高南方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而且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江泽民为此提出了四点主张,即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挖掘潜力,取长补短;团结一致,共创未来。这些观点得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同。

  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国与国之间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础,中国领导人对民间外交的独特作用也十分重视。

  今天,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首脑外交、大国外交、多边外交、周边外交以及民间外交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精彩纷呈,这种全方位外交使得“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近中国”已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坚持贯彻独立自主、不结盟、不称霸的外交原则,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手软,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今日中国的美好赞誉。  

  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课题”的精辟论断,江泽民则依据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对新时代的国际关系作出新的论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