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讲,学界对中国对外战略的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本文重点评述近十年来学界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概况。
一、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成果
专著类:有康绍邦的《国际战略新论》[①]、门洪华的《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②]、唐世平的《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③]、叶自成的《中国大战略》[④];阎学通、孙学峰的《中国崛起及其战略》[⑤]、李而炳主编的《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选择》[⑥]、解超等的《国际组织与中国外交战略》[⑦];陈洁华的《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⑧]、席来旺的《21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⑨]。这些著作从不同视角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外交问题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在一些研究中国外交问题的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些研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对新时期外交战略某些政策层面的研究相当深入。如颜声毅的《当代中国外交》[⑩]、王逸舟的《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11];杨福昌主编的《当代中国与中国外交》[12]、刘山,薛君度主编的《中国外交新论》[13]等。
论文集类:王缉思总主编,牛军主编分册的《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14]、徐敦信主编的《世界大势与和谐世界》[15]、门洪华主编的《中国:大国崛起》[16]、时殷弘的《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17]、徐敦信主编的《世界大势与中国的和平发展》[18]、杨勉主编的《国际政治中的中国外交》[19]、杨福昌主编的《跨世纪的中国外交》[20],等等。这些论文集根据主题不同,收录了一些相关的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的论文,论文作者的研究水平都相当高,研究的问题也相当深入,有些研究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论文类:博士学位论文库中有8篇论文对中国外交战略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为一些热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增添新的力量。另外,学术期刊上也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论文。
二、学界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存在的分歧
近十年来,学界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从宏观上讲,有从大战略学的角度来研究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有把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放在新中国外交史、新中国外交战略史的背景下来研究的;从微观上讲,学界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地缘政治学的、世界格局的角度,对新时期中国的地区战略及一些具体战略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学界对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关于中国有没有外交战略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在最近的10年里发展出了一套相当连贯与完整的大战略。[21]持不同看法的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认为中国在21世纪前期起码的国家目标是基本安全和基本富裕,而完成或追求这“两方面目标上的困难,还在于中国缺乏宏远和内在连贯的外交哲学或世纪性大战略”;[22]第二,认为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际战略为中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但在这种战略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姿态的外交政策,其外交越来越充当一种可以称之为“救火队”的角色。在大多数场合,都是中国政府调整外交来迎合他国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具体问题的反应替代了对长远外交战略的追求。缺乏一个与时俱进的总体外交战略。[23]王逸舟也认为“我们的外交和国际战略仍然缺少系统性,缺少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的系列,许多外交表态和行动虽然谈不上错误,却带有“撞击反射式”的应急特点”。[24]
(二)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争论。20世纪末科索沃战争及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在中国学术界激起了一场关于“时代主题”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焦点是“和平与发展”是否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肯定论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主题开始逐渐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末已基本完成”,“对时代问题的新论断正是邓小平外交战略的基础。在提出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同时,中国的对外战略也做出重要调整”。[25]有学者虽然认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同时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一主题的内涵、外延、构成基础以及主导力量,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26]否定论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新)现实主义观点出发否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该论点认为,(新)现实主义表明战争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常数,而且只要国际无政府状态、自主自助的民族国家及安全困境存在,这个常数就将继续存在。因而和平与发展并非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它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善良愿望和“一厢情愿”而已;[27]通过引证邓小平关于时代问题的论述,得到结论认为:“ 小平同志始终是把和平与发展作为迄今没有解决好的两个政治问题”,“现阶段的人类历史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28]有学者从区别“时代特征”和“世界主题”两个概念的角度来谈,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29]在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争论中,由于对“时代”问题的认识不同,导致学者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现状还是奋斗目标的分歧。以列宁时代观为依据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现状;[30]一是认为“和平与发展不但指现实存在,也指发展前景。[31]有学者认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提出的长期不懈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并非已经实现了的世界状况”。[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