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中国学界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争论的简评
近十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成果不仅对决策者而言具有相当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对于大众舆论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一,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进行深入的学理性研究。目前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研究成果对策性研究居多,而深入的学理性研究显得不够。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现象,缺乏理论升华。学理性的研究不同于对策性研究,它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揭示出复杂现象背后的实质,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给人以更深的启示。
第二,在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研究中,如何凸显中国视角。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通过翻译引进、评论分析及借鉴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成果把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推向深入,因而,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特别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诸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及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借鉴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模式来开展国际问题研究包括中国外交战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大大促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由于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起步晚、起点低,借鉴西方学者关于国际关系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学说和方法的合理的因素,对促进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如西方学者关于“民族国家”、“主权国家”的定义就为中国学者普遍接受;中国学者对西方学者认为世界各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也予以认同,等等,它们逐步成为中国国家关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然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现的西方学者的价值观、世界观,有些理论主要是为实现理论创造者的国家利益服务,甚至是为其国家的外交战略进行辩护的,如果不加分析地用这样的理论来研究中国外交战略问题,很难会得出对中国有益的结论。因而在研究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时,如何以中国视角体现出中国的国家观、地区观、世界观,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提出问题,形成观点,这应该是以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需要进一步深化的研究领域:一是中国因素的研究。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研究对国际因素,如国际局势的特点、国际热点问题及大国关系对中国的影响研究的比较充分,而对中国因素除了物质因素之外,对中国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二是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微观研究。在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中,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外交战略发展变化、以宏大叙述的方式研究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结构的居多,而从微观角度特别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中国国家利益、外交战略的目的、手段及实施效果的进行深入剖析的还比较欠缺。三是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决策机制的研究。决策机制的研究是外交战略研究的一部分,因为决策机制是一项具体外交战略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制度性的保障。而当前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中,中国外交战略决策机制的研究非常少。四是在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空间的研究中,关于中国亚太区域的战略研究比较多,研究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中国对亚洲其他区域的战略、欧洲战略、美洲战略、非洲战略研究的比较欠缺。五是在新时期中国国别战略的研究中,对中国的大国战略特别是对美、日、俄战略研究比较深入,而对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研究还很少。当然,发展中国国家数量很多,不可都一一进行研究,但加强对在区域中具有战略重要地位的国家的战略进行深入研究还是必要的。六是关于新时期中国对多边国际组织的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对中国对多边国际组织的战略进行了调整,采取逐步融入战略,通过加入与中国国家利益攸关的国际组织,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逐步改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的被动局面。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